特朗普“對等關稅”正式拍板,美國人都“懵”了?
具體的,除了中國之外,歐洲、日本、韓國、印度、越南等全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加征關稅”打壓。其中,中國大陸被征收關稅的比例是最高的,達到了54%,次之的就是越南,達到了46%,其他國家和地區則被加征20%-30%不等的關稅。
條件和規則很清楚了,美國人究竟怎么“懵”了?不知道大家看到美媒對當地人的采訪沒?很多美國人根本沒有搞清楚狀況,以為特朗普揮下“關稅大刀”,就是讓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企業給美國多交稅而已,但真的是如此嗎?
媒體詳細解釋了,在“對等關稅”下,如果美國人做生意,從中國進口商品,那么進入美國的時候,就需要支付對應的關稅,當企業的進口成本提高后,那么企業就需要提高售價來保證利潤,最終,多繳納的關稅部分,就需要美國消費者來承擔。聽到如此出乎意料的解釋,換誰誰不懵?本以為自己在看戲,沒想到自己卻是主角,太瘋狂了。
事實上,特朗普這次的“對等關稅”策略,首當其沖的就是蘋果,不夸張的說,蘋果被自己人“圍剿”了。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智能手機廠商,蘋果每年生產的iPhone手機數量都是以億臺為單位,根據以往的數據,蘋果每年生產2.2億臺的iPhone,竟沒有一部是在美組裝的。
這意味著什么呢?在中國大陸、印度、越南組裝生產的iPhone,要運到美國的話,那么就需要支付關稅,這三個國家加征關稅的比例也是Top級。要知道,過去幾年蘋果為了分攤風險,逐漸削減了中國大陸的產能,并不惜增加人工、運輸等成本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地,但到頭來,所謂的“避險布局”,卻因一紙新“政”,徹底歸零,這真的太可笑了。蘋果向來主張“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誰曾想,會被自己人“捅了窩”呢?
根據數據顯示,2010年-2016年間,在鄭州富士康所生產的iPhone數量就超過了4.6億臺。而2018年開始,蘋果就開始將生產線外移,在印度、越南建立了新的生產線。截止到目前,蘋果公司有90%左右的iPhone產能還在中國,剩下10%的產能則在印度、越南。
結合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明眼人都看出來了,蘋果根本無處可逃,幾乎所有的iPhone都是進口貨,因此蘋果產品“回到”美國市場,還需要支付額外的關稅,這無疑會加大蘋果的成本壓力。
以iPhone16來說,在此之前,799美元的價格,約合5999元人民幣,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按照“對等關稅”實施后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么其售價預計將會達到1142美元。結合iPhone代工的利潤本身就不高,所以因為關稅導致成本增加的部分必定是由蘋果或者消費者來承擔。
但客觀來說,不管蘋果如何選擇,結局都不樂觀。以我們對蘋果的了解,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蘋果,很可能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借此來保證自己的利潤空間,但至少在iPhone17系列發布之前,蘋果不敢對于舊機型漲價,這段時間就會給蘋果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損失,而iPhone17系列漲價后,消費者還會不會買賬,也需要畫一個問號。
如果蘋果自己承擔,庫克很可能會“被動退休”,畢竟此前蘋果就已經面臨了需求停滯、盈利下滑和競爭壓力驟增等困境,如果利潤繼續下滑的話,蘋果投資人們肯定不能接受,且這也不是一個長遠的辦法。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特朗普這樣做難道沒有想到蘋果等美科技硬件企業會“遭殃”嗎?當然想到了,從特朗普以“加征關稅”為挾,刺激臺積電向美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且考慮接手英特爾“爛攤子”的行為就能知道,他這樣做就是想要逼蘋果回歸美國本土建廠,讓制造業回歸美國,把工作崗位帶回來。
但很顯然,這是行不通的。根據相關調研機構的估算,如果蘋果將10%的產能轉移到美國本土,除了至少要花費300億美元外,還需要長達3年的時間,而且還會遭遇各種困難,成本也會驟增。喬布斯在2011年就曾經肯定的說過,“那些工作崗位不會再回來了”。蘋果時代可能真的要結束了,你怎么看?歡迎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