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中 國發展高層論壇作為跨國企業觀察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窗口, 為全球經濟動態提供了深入的洞察。 在這次論壇中, 世界500強企業的參會數量明顯高于 疫情剛剛放開的2023年,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和學術界的代表們紛紛表達了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 雖然特朗普第二次上臺以來明顯沖擊全球政治、經濟秩序,但 在世界經濟尋求確定性之際,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穩定器”的重要 作用反而被重新發現。近期筆者在FT中文網上發表文章,深入分析了 今年論壇所傳遞出的四大積極信號,探討中國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穩步前行 , 具體請參閱全文!
文|沈建光
首發于FT中文網(2025年4月2日),轉載請注明出處
每年兩會后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一直是是跨國企業觀察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窗口;筆者這些年多次參加論壇,發覺今年是疫情之后參會外部人數最多、層次最高的一年。雖然特朗普第二次上臺以來明顯沖擊全球政治、經濟秩序;但是在世界經濟尋求確定性之際,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反而被重新發現。此次參會,筆者感受到論壇傳遞了四大積極信號。
跨國企業開始對中國經濟轉向樂觀
過去幾年,疫情沖擊疊加房地產深度調整,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前景一度有所疑慮。然而,在特朗普2.0對全球經濟秩序構成明顯沖擊的當下,中國疫情影響基本結束,疊加去年9月份政治局會議以來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逐步取得成效,又不斷釋放高度重視外資外貿的信號,跨國企業正對中國的興趣正在開始增加。
全球頭部跨國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參會數量是反映跨國企業對中國經濟判斷的風向標之一。2025年參加論壇的外方世界500強CEO或董事長達到86人,明顯高于疫情剛剛放開2023年。即使中美關系目前仍有相當不確定性,美國仍有27家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參加論壇,在所有國家中居于首位,包括美國聯邦快遞集團總裁芮思博、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等,充分說明中美經貿關系的頑強生命力。而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法國賽諾菲集團首席執行官韓保羅等歐洲頂級企業家也踴躍參加,同樣體現出歐洲企業巨頭對中國的關注。
中國決策層也在會議上表達了對外貿外資、經濟發展的重視。習近平主席在論壇結束之后會見了參會的外國企業家代表;李強總理不僅在論壇開幕式上做了主旨演講,還專門會見了美國的企業家代表。同時,財政部、工信部和中財辦的有關負責人在論壇上面向中外嘉賓、就中國科技創新、財政政策和經濟轉型等熱點議題發表了演講。
此次發展論壇,筆者也參與組織邀請參會的跨國公司首席執行官來京東的北京總部訪問。有參會的歐洲大企業家對筆者表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在20年可以從無到有,再發展成全球500強的第47位,在歐洲是不可想象的,這個也反映出了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不能太悲觀。
中國穩外資、穩外貿也有新的進展
從具體的事例來看,中國在鼓勵外資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2024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2025年2月,由豐田汽車全資控股的高端汽車雷克薩斯項目落地上海。服務業領域,中國也在持續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2024年12月天津市頒發第一張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鵬瑞利綜合醫院(天津鵬瑞利醫院)成為我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而近期發布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還對向外籍高管及家屬提供2年有效簽證,優化出入境流程,試點薪酬購匯便利化措施做出安排?。
中方的努力也受到與會企業界、學術界和國際組織領導人的積極評價。論壇演講中,西門子董事長博樂仁在他的演講中重申了西門子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他指出,中國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擴大內需和加速產業升級,已成為跨國企業的“投資沃土”。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克拉克則對中國吸引國際資本的優勢高度評價;他表示近5 年外商在華投資收益率達9%,且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為跨國企業提供了公平競爭環境。
外資對華的關注點也在“轉型升級”
此外,論壇上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關注點的變遷似乎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取得積極成果。
從筆者多年參加論壇的經驗來看,最早,外資來到中國關注的是中國頗具潛力的“中國市場”,想要從快速增長的中國需求中分享收益。后來,中國逐步融入全球經濟,成為世界工廠;外資到中國主要進行全球產業鏈布局,關注的是如何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依靠“中國制造”實現面向全球市場的成本優化。然而,今年的中國發展論壇上,外資企業巨頭和國際組織領導人談論中國最多的則變成了“中國創新”。
例如,博樂仁在演講中多次強調,人工智能(AI)是當前全球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而中國通過技術密集型創新實踐(如DeepSeek 公司開發的高性能、高開放度的AI 模型),正在加速經濟結構轉型,并推動全球產業鏈升級。新開發銀行行長羅塞芙則指出,中國從低成本制造業基地向全球科技創新領導者的轉變是“戰略規劃、前瞻性政策和持續公共投資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她強調,中國將科技創新置于國家戰略核心地位,通過代際傳承的政策連貫性實現跨越式發展。寶馬董事長齊普策更是明確表示,中國市場在寶馬全球創新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彰顯;寶馬目前已經在華建立了四大研發創新基地和三個軟件公司,而且還攜手中國伙伴,推進大圓柱電池量產,并將其應用于新世代車型。他表示,“寶馬與中國發展同頻共振,和中國創新共生共進,更與中國結伴同行、共創未來”。
中國作為“穩定器”的作用被重新發現
最后,特朗普第二次上臺之后,明顯沖擊當下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大量跨國企業無所適從,中國作為“穩定器”的地位則重新被認知。
二十年前,當中國較好的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之際,時任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曾經認為可以引導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的參與者”(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但是,在中美矛盾上升之后的近些年,中國則在一定程度上被貼上了“秩序挑戰者”的標簽。
然而,今天在許多國家主權安全受到沖擊、正常的經貿往來被少數國家單邊政策扭曲之際,中國對于多邊國際秩序的堅持、對于國際通行規則的維護則讓許多跨國企業、國際組織和學術界再度看到了中國作為“穩定器”的積極作用。
羅塞芙支持將“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等中國主張納入論壇期間發布的《2025 年全球發展倡議行動計劃》八大優先領域,主張通過新興經濟體協作重塑國際經濟秩序。世界銀行運營常務副行長安娜?比耶德則對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的職業技能合作項目(已為沿線國家培訓超50 萬名技術工人)頗為認可,認為此類模式值得全球推廣。而包括奔馳公司、渣打等跨國集團也在論壇上紛紛表示會擴大在中國投資或者繼續加強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合作。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春回中國大地之際,筆者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感受也是暖意回升。面對美國新政對全球秩序的全方位沖擊,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正在逐步回升;而進一步的擴大改革開放,中國不僅僅大有可為,也是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最佳舉措。
往期報告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