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條熱搜:鐘睒睒炮轟互聯網平臺。
“整個傳統產業都在為互聯網平臺打工”,過去的企業發展到現在,也難以避免影響其它企業的業務。
也沒怎么見過以前的互聯網,所以也不知道是怎么影響的。到現在,呈現在新一代面前的,可能就是一個結果: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造成了沖擊。未來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1.我感受到的互聯網
現在,我覺得互聯網除了影響傳統產業外,其實也可以利用下互聯網,推動一下傳統產業的。
就是,一個理想的設想是:重建。
把各種核心的東西都重建一下,這樣會有更多新的產業和消費涌現。
譬如,可以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工具或媒介,在上面先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再去發展。
不得不說,互聯網是很容易搶走一個人的注意力的。
就像你在網上發了個什么東西,或者看到別人發了什么,就時不時會去看一下。時間長了,就很難專注于手中做的事。
但是呢,互聯網也會讓你和這個世界產生很多不一樣的鏈接。
這種感覺就像餃子導演說的:
“在一個黑夜當中看不到未來,然后一個人在那狂奔,那放棄是非常容易的,很快的。你覺得,我已經到我的極限了,但當你看到周圍的人全都在奔跑的時候,你就覺得,你這極限根本不算什么。
最后跑到終點那一問,他說我也是因為看到你還在奔跑,所以我就沒有放棄,這是彼此能從對方的身上吸取力量。”
就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再比如,以前每個人都只能窺見身邊的人與事,但現在還是能看到很多普通人,通過互聯網實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我覺得,凡事有利有弊。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一些產業,還是需要更能服眾的監管。
2.下一個十年
之前,我是不知道鐘睒睒的,但知道農夫山泉。
估計,這與創始人低調也有關。
在鐘睒睒的話中,最認同的一點是:公開收費的標準與規則、規范,還以大眾知道真相的權利。
這樣就挺好的。
與其用輿論施壓,不如就讓大眾窺見一部分企業的經營管理。讓網友看到自己購買的產品、服務到底是怎樣的,也讓網友明確企業的底線在哪里。
就是模糊一下“誰弱誰有理,誰強誰有理”的邊界,“雙標”也可以,前提是服眾。
想想,十年還是挺遙遠的。
說起來它只是一個期限,但我回想自己的十年前,總覺得難以想象。
那時就是過一天想一天,迷茫不是來自未來,而是源自當下的不如意與痛苦。與當下的焦慮有很大的不同。
記得之前動手術留了一道疤,有個醫生術后還告訴我:
“不要緊的,以后科技發達了,這個疤一下就弄沒了。”
印象挺深的。其實我也沒那么在乎,媽媽當時還說可以用“美容線”,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知道“美容線”的,反正當時那個醫院應該是沒有的。
所以,科技在什么最有用呢?
我想,應該是有人有這個需求、并且知道它的存在的時候,才更有用。
大眾都不知道“這個是什么”“為什么要買它”,所以為什么要消費呢?總之,未來還很值得期待,譬如,期待未來的小朋友帶來新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