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這些破爛又賣不掉,不是浪費錢嗎?"大學生小王看著父親滿屋子的收藏,忍不住吐槽。他總想換臺新電腦被父親拒絕,轉眼卻花大價錢買了一堆玉器,這事兒他一直耿耿于懷。
老王不急不惱:"古玩不是大白菜,需要時間經營。上次那件平安扣不就賣了3000元?"小王嗤之以鼻:"就賣過這一件,其他不都砸手里了?變不了錢有啥用!"
明清玉器
父子倆的對話就是典型的“代溝”。年輕人眼里只有即時回報,老一輩卻深諳"好飯不怕晚"的道理。
這場觀念碰撞,最終以市場行情的反轉收場:隨著古玉市場突然火爆,老王那些"破爛"身價翻了幾倍,那件曾被兒子嘲笑的玉勒子,八千買的4萬多賣掉。
古玩行當里有個怪現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新手總做著"撿漏暴富"的美夢,老玩家卻飽嘗"有價無市"的苦澀。
一堆“學費”
老王就曾走過彎路,早年性子急,收了一堆"古董",長時間變不了現,氣得砸了好幾件瓷器。后來才悟出:把收藏當股票炒,注定一地雞毛。
這行當水太深,做局、假拍、鑒定套路防不勝防。有位玩瓷器的朋友,花大價錢買了一堆"稀世珍品",結果被鑒定為贗品時,賣家早已人間蒸發。
千金散盡后,他逐漸開始“自我催眠”,萬一這些瓷器都是真的呢?久而久之心態越發變得不可捉摸,只能聽進去好話,聽不進去任何善意的提醒,結果就是繼續被騙。
心態才是第一要素
真正的玩家都懂得:收藏要先過"三關":眼力關、財力關、心態關。從復雜的市場來說,心態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碰到點好事就飄,碰到點挫折就灰心喪氣,那么很容易被扭曲!
老王玩了多年之后,經歷過大量的教訓,總結出"三不原則":不借錢收藏、不為投機收藏、不跟風收藏。他書房掛著自題對聯:"幾卷殘書閑歲月,一方古玉養精神。"
境界出來了,慢慢地比那些整天盤算著"以藏養藏"的功利派就高明多了。
吳大澂著《古玉圖考》
古玩行情就像坐過山車,有低谷就有高峰,不管漲與跌,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才行。
十年前在低谷期的古玉、錢幣、銅鏡這類藏品,當年如果沒有“拋棄”它們,堅守下來了,那么如今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相反經不住考驗的,比如2015年文玩核桃暴跌,多少跟風炒作的玩家血本無歸;2018年紫砂壺市場調整,那些囤積"大師壺"的投機客紛紛現形。以及如今很多人吐槽的“過量發行郵票”,都是浮在云上的泡沫,一戳就就漏底了。
道光 粉彩花卉紋大碗
沒有文化沉淀的藏品,是經不住考驗的,相反那些真正的精品,遲早會帶來財富。確實對于不善經營的來說,古玩買進容易賣出難,但說到底,收藏的本質是文化的延續。
收藏之道,貴在持之以恒。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終會找到懂得欣賞的有緣人。財富或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前提是,您得先讀懂這些沉默的老物件,到底在訴說著怎樣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