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當時正處于療傷過程中的美國經濟持續衰退,布什所在的共和黨在中期大選中獲勝,當時的美國正處在阿富汗戰爭(2001年底)和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之間,好萊塢在整體世界局勢的影響下,被一種莫可名狀的危機所包圍。這年暑期檔,一部《蜘蛛俠》紅遍美國的大街小巷,平民英雄+私人警察+俊男靚女+胡扯杜撰,成為商業片領域的又一大標桿,《紐約時報》用欣喜的口吻評論道:“假如這個世界真的沒治了,至少我們還有親愛的蜘蛛俠。”美國觀眾開始對超級英雄無條件崇拜,希望能夠有橫空出世的英雄挽救城市的危難,也希望身邊的小人物能夠隨時化身為超級英雄。隨著《蜘蛛俠》的成功,好萊塢制片廠再次跟風而上,以《蜘蛛俠》為代表的“俠”字輩電影(《鋼鐵俠》《閃靈俠》)紅透半邊天,漫威宇宙開始在類型電影的世界粉墨登場。
《蜘蛛俠》完美地符合英雄這個框架設定。按照《千面英雄》的描述,故事往往以英雄生活的日常世界進行描述作為敘事起點。這種敘事法則背后的邏輯在于,特別世界的特別是建立在對比項的基礎上——英雄只有從日常世界出發,觀眾才能感受到他的旅程是何等的驚心動魄。日常世界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呈現英雄前史、預示英雄未來。正如大衛·林奇在《沙丘》的劇本中說的那句:“開始是微妙的。”故事剛開始的時刻是確立影片基調和風格的絕佳時機。開場畫面需要把英雄將要面對的問題向觀眾預警,并傳遞大量關于英雄人物的信息,它應該揭示出人物性格的模型,也是人物之后的問題與解決問題方式的模型。英雄的動機本就應該是能夠被普遍理解的。只有當英雄的銀幕夢想與觀眾的生活夢想重合的時候,觀眾才能“移情”于英雄。觀眾的同情和理解才能與英雄之間建立起聯系。一部電影一般分為三幕,第一幕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介紹英雄和他生活的日常世界。所以在《蜘蛛俠》中,我們看到,主角彼得一登場便在追趕校車的窘境,一個鄰家男孩的日常世界呼之欲出。他自幼父母雙亡,和自己的叔叔嬸嬸住在一起。性格內向,非常害羞,經常遭受同學們的戲弄和挑釁,有著所有年輕人該有的煩惱,有著小自卑但卻又急于證明自己,渴望被重視,渴望被看見。但他卻又是那樣渺小,時時被擠壓,被邊緣化,這個普通高中生的形象雖然跟英雄壓根不沾邊,但卻能夠讓觀眾建立起對英雄的身份認同,并將自己的部分人格投射其中。
只有一個能夠共情于觀眾日常世界的英雄,才能踏上真正的英雄之旅。一旦我們將一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英雄在故事發生過程中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曾經困擾他的難題得到了解決,或者是他追求的夢想得以實現。外在的形象、社會地位、力量對比的改變或者內在的價值觀轉變,從弱小到強大,從猶疑到堅定,從自卑到自信,從消極到積極,從絕望到希望,這些變化所繪出的弧線被稱為“人物弧光”。于是每個英雄都需要一個外部問題和一個內部問題。給英雄設計外部問題是容易的,比如他將會面對挑戰和危機,強大的邪惡勢力來襲,但內部問題卻常常容易被忽視。一旦沒有內部問題,英雄就會看起來平面化、沒有吸引力。英雄需要一個有待解決的內部問題,比如人格缺陷或者道德困境。對彼得來說就是他的自我狹隘和局限,他害怕承擔責任。于是,一開始,偶然發現自己獲得了超凡的力量和敏捷的身手,?以及一種敏銳的超感知“蜘蛛感官”,但這種蜘蛛俠的超能力只會讓他感受到個人的便利。他于是在墻壁和天花板上行走、能從手腕放射出蜘蛛網等,他甚至打算用這些超能力來打拳擊賽賺錢,并跟教育他的伯父起了爭執。在這個階段他絲毫沒有考慮過要為別人做什么,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準則,他甚至放跑了搶劫犯,間接導致了自己伯父的死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經典臺詞讓蜘蛛俠真正成為一個超級英雄。而“責任”一詞,貫穿了蜘蛛俠系列所有故事的內部成長。而如果我們放眼整個漫威宇宙,就會發現其實每一個超級英雄,在人設之初都給予了他們跟出生經歷相關的性格弱點:比如鋼鐵俠因為他的成功和財富而導致性格上的自大和自負,不知如何與家人相處。美國隊長的性格弱點來自他的古板和對戰友的深厚感情。雷神索爾作為神而天生的自大、沖動,以及綠巨人浩克的情緒無法自控,金剛狼的孤獨和復仇。這些致命的弱點是英雄得以成為英雄的關鍵。正因為他們不是完美的人設,才讓觀眾產生了對超級英雄的親近感,甚至他們在《復仇者聯盟4》中一開始聯手輸掉了“瓦坎達之戰”后,全員崩潰時讓我們有了更深的共情。先將他們當成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再將他們視為超級英雄,這是英雄人設模型的第一步。
因為“英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個體,更進一步說,這對應著精神分析領域的“自我”。人離開了溫暖的子宮,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自我”,或者說尋求自身的整體性。在這條道路上,英雄將碰到阻礙前進的守門人、恐怖的黑暗勢力和支持自己前進的盟友。各種人物和意象其實是英雄內心世界的投射,將內心世界中分裂的自我整合起來,使得自我的整體性得以顯現,這就是英雄的成長歷程。隨著我們認識了英雄,也了解了他的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這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英雄就必須邁出日常的世界,踏上冒險的旅途,這個時機,約瑟夫·坎貝爾稱之為“冒險的召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