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則關于江蘇東臺市為烈士遺屬子女提供免費研學旅行的新聞登上熱搜。在這座以紅色文化聞名的城市,一張小小的“三屬優待證”正悄然解鎖更多權益——從免費乘坐公交到景區免票,從醫療優先到住房保障,再到如今的研學旅行,優待政策的每一次升級都在傳遞一個信號:對英烈家屬的關懷,正從物質保障向精神撫慰延伸,從地方探索向全國聯動邁進。
站在東臺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的門口,我看到了這樣一幕: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志愿者幫助下填寫優待證申請表,他的兒子是一名因公犧牲的邊防軍人。老人說:“以前總覺得‘烈士家屬’這個身份沉重又孤獨,但現在拿著優待證,坐車有人讓座,看病能走綠色通道,孫子還能免費參加研學……這些細節讓我們感到,國家和社會始終記得他。”這樣的場景,正是近年來全國優撫政策升級的縮影。2024年,全國新增“三屬”優待項目217個,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精準施策,讓這張證件逐漸成為連接榮譽與尊嚴的橋梁。
過去,優撫政策往往停留在“減免費用”“優先服務”等基礎層面。而如今,東臺市將目光投向烈士子女的成長需求,推出免費研學旅行項目。孩子們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參與科學實踐,既是對英雄精神的傳承,也是對下一代心理建設的支持。這種轉變背后,是政策制定者從“我能提供什么”到“你需要什么”的思維跨越。類似案例在河南許昌也能看到——當地為“三屬”老人設立專屬養老床位,配備軍旅主題活動和心理疏導服務,讓優待從“一張床”升級為“一整套關懷體系”。這種精準化、差異化的優撫模式,恰恰回應了“三屬”群體最隱秘的情感需求: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經濟補償,更是社會對犧牲價值的認同。
優待證的“含金量”提升,離不開千行萬業的支持。在江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為持證人免除跨行匯款手續費,加油站推出專屬折扣;在浙江,“老兵碼”集成電子優待證功能,掃碼即可享受景區免票、醫療優先;河南許昌更是涌現400余家擁軍門店,從餐飲到教育,從理發到住房,形成覆蓋生活的優待網絡。更令人觸動的是,這些優待并非強制攤派,而是企業自發加入。一家參與“崇軍商圈”的火鍋店老板說:“我們沒當過兵,但懂得‘軍人為我們站崗,我們為他們端碗熱湯’的道理。”當優待從政府單方面供給轉變為社會共同參與,這份關懷便有了更溫暖的力量。
在福建,老年人優待證已被身份證替代,刷卡乘公交時,“致敬老兵”的語音播報成為城市文明的注腳;在浙江,“浙里老兵”平臺將80%的民生服務集成到電子優待證,持證人甚至能通過手機預約“崇軍病房”,系統自動結算醫療減免費用。技術手段的介入,讓優待服務變得“無感”卻高效。這種改變消解了傳統紙質證件易丟失、更新慢的弊端,更避免了“亮證求優待”的心理負擔。當一位烈士母親在醫院默默刷碼完成優先掛號時,她不必再向旁人解釋自己的身份——科技正在用最溫柔的方式守護著這個群體的尊嚴。
值得關注的是,地方創新正快速向全國擴散。東臺的研學政策曝光后,已有12個省份調研效仿;江蘇推出的“雙免清單”(免費公交+免費景區)覆蓋全國退役軍人,僅2024年就吸引超百萬持證人跨省旅游。這種聯動背后,是優待證從“地域特權”向“國家信用”的轉變。當一位安徽老兵手持證件在江蘇茅山風景區免票入園時,他收獲的不僅是風景,更是一份“無論走到哪里都被認可”的歸屬感。這種打破地域壁壘的優待,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全國的精神撫慰網。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我們會發現:對“三屬”群體的關懷,早已超越政策本身的意義。東臺的研學旅行、許昌的養老床位、浙江的電子優待證……這些碎片化的創新,拼湊出的是一幅“讓犧牲被銘記,讓奉獻被尊重”的時代圖景。當一位網友在平定縣公交車上聽到“致敬老兵”的播報時留言:“這聲音讓我想起爺爺——他參加過抗美援朝,如果他能活到今天該多好。”或許,這就是優撫政策最深層的力量:它不僅在服務活著的人,更在延續一個民族對英雄精神的集體記憶。
此刻,我們期待更多地方加入這場“優撫升級”的浪潮——因為每一份被細化的優待,都是對“山河無恙,煙火尋常”的莊嚴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