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突然宣布禁止中國、俄羅斯等“受關注國家”訪問其核心生物醫學數據庫,包括人類基因型-表型數據庫(dbGaP)、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基因表達數據庫(GEO)等關鍵平臺,以及用于大規模數據分析的云平臺AnVIL。
這一行動與2024年2月拜登簽署的第14117號行政命令直接關聯,該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受關注國家”獲取美國公民的敏感個人數據(如基因組、健康數據),并限制相關數據交易。
(注意:這里封鎖的不是“國籍”,而是“所在機構位置”,即凡處于禁令限制的國家內,不管國籍為何,都一律禁止。)
自中美科技競爭加劇以來,美國已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多次對華實施技術限制。
而《生物安全法案》的通過、生物醫學數據的“斷供”,意味著科技戰正式延伸至生命科學領域。
NIH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其數據庫覆蓋了全球極為廣泛的生物醫藥研究需求,中國科學家過去十年發表的頂級論文中依賴這些數據的不在少數。
這一禁令不僅切斷了中國科研的關鍵數據源,更試圖在中國生物醫學創新的賽道上設置路障。
1
精準打擊與“技術鐵幕”
此次被禁的數據庫堪稱生物醫學研究的“基礎設施”:
dbGaP:存儲全球數百萬人基因組與表型關聯數據,是解析疾病遺傳機制的核心工具。
TCGA:涵蓋33種癌癥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表觀組數據,被視為癌癥研究的“百科全書”。
GEO:是全球最大的完全公開的高通量分子豐度數據存儲庫,主要存儲基因表達數據。
這些數據的封閉意味著中國研究人員無法獲取最新的人群基因組變異信息、疾病分子機制圖譜,以及跨國臨床試驗的對照數據。
依賴NIH數據的課題會被迫轉向實驗室試錯,濕實驗成本預計增加2-3倍;如果醫院需要進行食管癌基因標記研究,會因無法訪問dbGaP中的亞洲人種數據而停滯;倘若用自建數據庫或是基于本土數據庫發表論文,則極有可能被國際期刊質疑“數據代表性不足”,失去學術話語權。
另外,美國司法部的最終規則進一步規定,自2025年4月8日起,任何向中國傳輸相關數據的美國企業或個人將面臨巨額罰款或監禁。這一“針對性管轄”不僅阻斷了中美科研合作的傳統路徑,甚至可能波及第三國機構——若其研究涉及中國團隊,數據訪問權限亦可能被連帶取消。
2
干細胞戰場
美國選擇在生物醫藥領域收緊數據閥門,必然會影響到干細胞領域研究。
2024年底,FDA批準全球首款兒童用間充質干細胞藥物Ryoncil,而中國在2025年初批準了首款干細胞藥物“睿鉑生”,兩國在干細胞乃至再生醫學領域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
而在美國對中國實施數據封鎖的同時,其國內已在干細胞領域掀起改革。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小羅伯特·F·肯尼迪于3月13日主持開展再生醫學圓桌會議,旨在討論如何降低干細胞治療的監管壁壘。
其提出建立“風險分級監管”體系:對低風險細胞治療(如關節注射)開辟快速通道,對基因編輯產品保留嚴格審批。
肯尼迪團隊還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干細胞溯源管理,并建立治療結果登記系統,形成“寬進嚴管”的新格局。
反觀國內干細胞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面臨困境:
一是機制解析依賴斷檔。干細胞療法的核心之一在于精準調控細胞分化方向,例如,如果要治療帕金森病,那么進行的干細胞移植需精準誘導出A9型多巴胺神經元,而這一過程的基因表達圖譜就會高度依賴GEO數據庫。封鎖后,中國研究者就只能依賴本土數據,但國內數據庫在樣本多樣性、臨床隨訪深度上仍存在差距。
另外一方面,美國通過NIH數據壟斷著干細胞質量控制標準。中國某企業的iPS細胞治療項目因無法接入TCGA的脫靶率評估數據,被國際同行質疑“安全性驗證不充分”,標準制定權旁落。
3
突圍
這種無理由流氓式的建立起的“數據鐵幕”,讓中國科研界再一次清醒的意識到:生物醫學的“命脈”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場博弈的勝負手,早已不在于我們能否突破封鎖,而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建立起一套自主創新的生態體系。
“鐵幕”困境勢必會使中國科研界面臨困境,但也會倒逼國內技術層面的突破需求乃至科研評價體系的深層變革——那些曾經依賴美國數據快速產出論文的“短平快”模式,正逐漸讓位于需要深耕本土數據價值的原創性探索。
況且,未被充分開發的“中國數據紅利”本身就具有獨特價值。中國特有的疾病譜系、地域性高發腫瘤、獨特的基因多樣性,這些曾被國際主流數據庫邊緣化的信息,正在成為打開新研究維度的鑰匙。
例如華南地區鼻咽癌的高發現象、長江流域血吸蟲病的遺傳易感性,這些本土化數據不僅為精準醫療提供突破口,更可能重塑全球疾病研究的認知框架。就像北斗系統走出不同于GPS的技術路徑,中國生物醫學或將在單細胞測序、時空組學等新興領域,開辟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賽道。
但生態重構的過程必然伴隨陣痛。我們必須面對國內生物樣本庫長期存在的“數據孤島”問題——數據庫不對稱、冗余等封閉、半封閉式現象:如何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開放共享機制?如何平衡機構間的利益分配?如何實現從樣本收集到數據分析的全鏈條標準化?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策引導、技術突破與制度創新的協同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力量正在成為破局的關鍵變量。從國產基因測序設備廠商加速技術迭代(華大),到生物醫藥企業聯合高校建立數據聯盟,這些自下而上的嘗試正在聚沙成塔。
深圳創新園區出現的“數據共享交易所”,嘗試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確權與價值流轉;上海張江推行的“上海張江生物銀行”,探索將分散的醫療數據轉化為標準化研究資源。這些實踐或許尚顯稚嫩,卻昭示著生態體系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寫在文末
當美國試圖用數據封鎖維持技術霸權時,反而加速了中國生物醫學界的覺醒——就像芯片斷供催生了國產替代浪潮,數據斷流正在激發更具韌性的創新動能。這條自主道路或許初期步履蹣跚,但唯有經歷這番淬煉,才能鍛造出真正經得起風浪的核心競爭力。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