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來日方長,卻忘了世事無常。
對于“珠海駕車傷人事件”中遇難的35人來說,真就是“世事無常”。
或許這些人當中,有人已經跟兒女約好明天一起聚餐;或許,也有人打算去見某個一直相見,但還未見的人。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肇事男子樊某對離婚財產分割不滿
我仍記得當初看到央視新聞報道“珠海駕車傷人事件”后的反應:“這是什么情況?怎么會這么嚴重?”
2024年11月11日晚上的7點48分,62歲的樊某駕駛越野車,闖閘后,強行進入珠海市體育中心,沖撞正在體育中心內部鍛煉的人群。
隨后,樊某被公安民警當場控制。
根據我國《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及相關規定,35人死亡、43人重傷,已經屬于特別重大事故。
這一級別的事故,已經達到了我國啟動最高級別應急響應的標準。
在珠海市公安局后續公布的《警情通報》中顯示,樊某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因為與妻子離婚后,對財產分割不滿而引發的。
樊某具體對財產分割怎么個不滿意,我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坊間傳言:
樊某因為賭博欠下巨額賭債,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好,打算通過假離婚的方式來轉移財產。
但是后來,妻子假戲真做,樊某也因此與妻子積怨。不管什么原因,樊某都不應該做出這種“遷怒無辜”的行為。
這也不由得讓人去思考,其背后的心理動機。
反社會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
一個人做出某種反社會行為,其背后存在諸多心理動機,其中有一種心理動機叫做“習得性無助”。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20世紀60年代通過動物實驗發現:
當個體反復經歷無法控制當負面事件時,會逐漸放棄抵抗,即使后續有機會改變現狀,也會因為“無助感”而不再嘗試。
其中有部分人,會將這種“無助感”轉化成攻擊行為,試圖通過破壞社會秩序,來打破“自身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絕望感。
哪怕這種行為本身,可能會毀滅自己。
如果關于樊某的坊間傳言是真實的,那么樊某就很有可能是因為妻子“假戲真做”;
再加上想到自己欠下的那些巨額賭債無法償還,于是產生了一種“無助感”,進而做出反社會的極端行為。
由此可見,樊某的反社會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或許就是這種“習得性無助”。
另外一方面,樊某的這種反社會行為也揭露開了當代中年夫妻最后的遮羞布——談感情哪有談錢實在。
中年夫妻之間矛盾的導火索
中年夫妻之間的男女感情,已經淡化,倆人的相處早已是左手摸右手的存在。
這個時候,只有錢才能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因此,錢也成了很多中年夫妻之間矛盾的導火索。
62歲的樊某認為“離婚財產分配不公”,從而引發極端的反社會行為,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或許在樊某妻子看來,不管當初跟樊某是不是為了轉移財產而假離婚,反正現在倆人的離婚已成既定事實。
而且財產在自己名下,沒有什么比守著這份財產,安心過個晚年更實際的了。
然而,在樊某看來,沒有拿到屬于自己的那部分財產,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樊某自己喪失了活下去的希望,卻連累那么多無辜的人,這實在是令人深惡痛絕。
如今,樊某已在2025年1月20日,被執行死刑,這也是他罪有應得。
雖然中年夫妻“談錢”更實在,但倆人畢竟曾一起走過那么多年。
即使最后分道揚鑣,有了不可化解的矛盾,也不應去做出什么極端行為,更不應該做出極端的反社會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