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蒼南發布
材料/宜山鎮
宜山鎮宜二村
走進宜二村,現代化廠房與智能化文化禮堂隔街相望,新建的高品質小區里滿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個曾經"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浙南小村莊,正以“工業筑基、文化鑄魂、人居提質”的創新發展模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故事。
宜二村的崛起,堪稱民營經濟奮斗史的縮影。上世紀80年代,這里村民憑借“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從家家戶戶織衣加工起步,硬是闖出了針紡織產業集群。如今村內有8家規上企業,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5萬元。
“我們通過‘村集體+企業’模式盤活閑置土地,建設小微產業園,引入數字化生產線。”宜二村“一肩挑”干部陳青彩介紹說,在政策扶持下,村里企業這些年投了5000多萬元搞技改,溫州追鹿針織制衣有限公司已打入國際供應鏈。
眼前這棟玻璃幕墻現代化建筑物就是村文化禮堂,于2023年建成投用。文化禮堂內含多功能文化舞臺、圖書室、兒童游樂區、百姓健身房等設施場地,每年經常性舉辦各種活動,讓村民的文化生活越發豐富多彩。
“現在下班后能學攝影、排村晚,日子比以前有滋有味多了!”在村舞蹈隊領舞的陳大姐笑著說。去年,文化禮堂舉辦了80多場活動,評上了“四星級文化禮堂”,并入選浙江省智能文化禮堂特色創新項目。
走進宜二村的蔚藍豪庭小區,綠樹成蔭的步道、智能化安防系統、寬敞的樓間距……顛覆了人們對“城中村”的傳統印象。除了這個小區,宜二村還趁城市更新契機,先后建成華盛小區、華洋開放式小區,讓300多戶村民住上了新房,吸引2600多名外來人口遷入。
村民如今既“安居”,更“樂居”。“車間工匠”講堂邀請勞模、技術能手傳授經驗,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學技能;“非遺傳承”基地邀請縣級文化特派員前來舉辦活動,把剪紙技藝跟紡織產業創新結合,吸引一批年輕“粉絲”;而“二十四節氣”民俗課堂常態化開展搗年糕、扎龍燈、燒茯茶等沉浸式民俗體驗,讓老手藝活態傳承。
現在的宜二村,工業賺得到錢,文化留得住人,房子住得舒坦,城市與鄉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宜二村這種“三級跳”式的發展,不正是共同富裕該有的模樣嗎?
加小編微信:cnw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