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在蘇聯(lián)解體的動蕩中,許多曾在軍工領域叱咤風云的專家,陷入了困境。金琴科,作為烏克蘭“安255”運輸機的總設計師,曾是世界航天界的翹楚。但在烏克蘭社會動蕩、失業(yè)潮洶涌的背景下,他卻一度淪為出租車司機,甚至無家可歸。正當他陷入迷茫時,中國的“雙引工程”給了他一個新的開始。這是一次跨越國界、跨越時空的命運轉折,也是一段關于科技合作與國家機遇的動人故事。中國對于人才的優(yōu)待政策,不僅能解決生活問題,還能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穩(wěn)定的支持。
自1991年烏克蘭宣布獨立后,它們從蘇聯(lián)繼承多達3594家軍工企業(yè),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達到700多家。后來因為全面倒向西方國家,使得本國國民價值觀,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完全被打亂,許多從“老大哥”那里繼承的專業(yè)技術人才遭到其他國家的爭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僅是在1991年到1994年間,就有200多名烏克蘭的技術專家攜家眷來到中國工作。中國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的計劃,也加入到了引進烏克蘭技術人員與軍工技術的行列之中。
烏克蘭專家(資料圖)
中國駐烏克蘭的大使李謙如透露,在2006年那一年,我們請了烏克蘭科技領域的專家來中國,次數(shù)多達150多趟。這說明我們的合作計劃真的挺成功的。在這個項目里頭,總共有兩百多位烏克蘭的專家跑到咱們中國來幫忙搞建設。海軍方面的專家李杰這樣講:“咱們花上一禮拜時間,坐火車從滿洲里出發(fā),一路經過西伯利亞,到莫斯科轉一轉,然后再去烏克蘭這些獨聯(lián)體國家。咱們就是想去實地看看,好好聊聊,真心實意地探探他們有啥技術能跟咱們合作的。”
其實烏克蘭的困境還是蘇聯(lián)造成的,尤其是在蘇聯(lián)還沒有解體的時候,烏克蘭就是蘇聯(lián)的軍工廠。而為了能夠與美國稱霸天下,烏克蘭當時可是生產不少的軍工產品,還有很多的核彈頭,后來蘇聯(lián)的局勢不容樂觀,經濟跟不上,不少人都開始反對戈爾巴喬夫的統(tǒng)治,最后蘇聯(lián)就只能落得解體的下場。雖然沒有蘇聯(lián)的制約了,烏克蘭能夠自己發(fā)展了,不過他們又面臨著新的問題,那就是經濟問題,再加上自己生產了這么多的武器裝備。
烏克蘭專家(資料圖)
說到烏克蘭的專家為啥會離開祖國,跑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做研究,這其實和他們當時的國家情況有很大的關系。那時候的烏克蘭,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生活挺艱難的。像他們這些在高科技領域有本事的人,肯定得琢磨下自己將來的打算。因此,當中國向他們發(fā)出真心實意的邀請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決定來中國發(fā)展。不僅因為中國環(huán)境安全、條件優(yōu)渥、機會多多,更因為他們被中國的一片真心所感動,對中國非常信賴,感覺就像來到了第二個溫馨的家。
其實,像航母之父巴比奇、安-225大飛機總設計金琴科?瓦列里,還有弗拉基米爾.郭瑞,他們選擇來中國,不光是因為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和我們國家的很多實際情況分不開。咱們國家特別包容,有了他們的支持和咱們國人的不停奮斗,國家才能越來越昌盛。
街頭(資料圖)
央視新聞等公開資料顯示,他們對在中國的生活十分滿意,無比慶幸當初的選擇。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有接受采訪的烏克蘭專家痛哭流涕地表達對中國的感謝,稱在中國不僅受到尊重,還躲避了戰(zhàn)亂。中國憑借真誠包容,吸引烏克蘭軍工專家來華,雙方實現(xiàn)了互利共贏。烏克蘭專家在這里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中國軍工事業(yè)也借此踏上了更高的臺階。這段跨國合作的故事,不僅是中國人才引進政策成功的體現(xiàn),也為中烏兩國的友誼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兩國歷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