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蘇聯當局組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投票,主題是“你認為有必要保留蘇聯嗎”。投票結果令人感慨:即便吃不飽穿不暖,工資都發不下來,大多數人仍對蘇維埃聯盟充滿希望,有超過76%的人堅決不同意拆散國家。
有約1.47億人參加了這場投票,雖然波羅的海三國、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和亞美尼亞的人民沒能參加,但它也算得上是一場“全民公投”了,足夠客觀,能夠代表民意。
就連葉利欽的“大本營”俄羅斯,雖然民眾對保留蘇聯的支持率略低于其他加盟國,但也達到了壓倒性的70%。
當投票結果宣布時,臺下的葉利欽氣得滿臉通紅,當場將耳機狠狠砸在了桌子上,風度全無。反觀另一邊,戈爾巴喬夫則一臉得意,氣定神閑。
得民心者得天下,此時距離“八一九事件”發生尚有小半年時間,蘇聯已經把“是否要散伙”的問題拿到臺面上討論了,足見情況之危急。倘若戈爾巴喬夫知恥而后勇,及時采取措施補救,未嘗不能力挽狂瀾。
可惜廢鐵就是廢鐵,就算把它鑄成金條的樣子,刷上金漆,它仍是廢鐵。
顯然,此時局勢的主動權完全落到了戈爾巴喬夫手中,只要他效仿前輩們,隨便找個諸如“分裂國家”、“陰謀顛覆政權”、“竊取國家權力”的罪名扣到對手頭上,將葉利欽之流打成“分裂分子”,絕對夠對方喝一壺的。
他只要能占據法理和道德的制高點,起碼不至于讓蘇聯在半年后就消亡。哪知戈氏非但不趁機集權,反而在僅一個月后頒布“9+1聲明”,讓聯盟變得更加松散。
當局在該聲明中承諾:莫斯科將會對各加盟國進一步放權,在政治、經濟上給予更大的自主權,以此換取各加盟國對聯盟的支持。
且不說斯大林、赫魯曉夫這類鐵腕領袖,就拿勃列日涅夫時代來講,哪個小弟敢對莫斯科說半個不字?這份不惜代價的聲明,本質上就是蘇聯中央低聲下氣的懇求,由此可見戈爾巴喬夫平庸的政治手腕;以他這懦弱的性格,實在不適合掌舵一個超級大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9+1公告”還是葉利欽提出的,戈爾巴喬夫非常愉快地接受了——公布投票結果當天還被對方當面耍脾氣甩臉子,轉頭就對對方言聽計從,這實在有點兒太……
不知該怎么形容,筆者覺得這樣做很沒出息,完全不該是一國領袖應有的表現。
若干年后,他竟反稱自己把蘇聯搞垮是“英雄行為”:他以為這個國家至少還能再折騰個三五十年,哪想到一下就讓他給搞沒了——這足以說明聯盟已經爛到根里,無藥可救,他反而提前把蘇聯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了出來。
“我就是要消除這種令人無法容忍的制度……”
你看,要不是我,你們還得接著受苦。
此外,他還表示:如果沒有我高明的手腕,沒準解體那會兒要打一場仗,咱這一折騰,免去了多少傷亡啊!你們得感謝我。
“9+1”公告令戈爾巴喬夫徹底失去了人心,此后,高層中開始出現一些強硬的聲音,要用暴力手段清理掉“叛國者”云云。
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無疑是彼時擔任總統軍事顧問的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元帥。
阿赫羅梅耶夫何許人也?他是蘇軍中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年高層決定出兵阿富汗,要時任國防部第一副總參謀長的阿赫羅梅耶夫制定行動方案,卻遭強烈反對。
阿赫羅梅耶夫并非熱愛和平,只是嫌當局的“野心”太小,出兵不徹底不如徹底不出兵。
他后來遞交的方案把勃列日涅夫都嚇了一跳:蘇軍應當出動至少20萬人,一路打到印度洋,在沿岸扶持起一個傀儡國,確保蘇聯獲得出海口;若非如此,此役將毫無價值,還會把蘇聯拖入戰爭泥潭。
這份作戰計劃把勃列日涅夫嚇了一跳,勃總本想花小錢辦大事,看完后被震驚得很久都說不出話來。
總而言之,在性格剛硬的阿赫羅梅耶夫看來,跟那些對國家不忠的人沒必要廢話,抓起來斃了就行。
戈爾巴喬夫被嚇得不輕,隨后做出的選擇令人詬病:1991年7月29日,他秘密召見了葉利欽和納扎爾巴耶夫,居然想要借助這些人的勢力把國防部長亞佐夫、總理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人清理出局,從而保住其蘇聯總統的位子。
戈爾巴喬夫以為這場密謀天知地知,殊不知會談剛結束,內容就一字不漏地出現在了克留奇科夫的辦公桌上。
此事成為了“八一九事件”的直接導火索。事件當天,蘇軍有兩個師以迅雷之勢沖上莫斯科街頭,牢牢控制住了局勢,以葉利欽為首的“民主派”被堵在最高蘇維埃大樓里不敢露頭。
此時葉利欽已經開始琢磨“后事”:一旦部隊殺進來,哥幾個就分散逃跑,能溜一個算一個。完事兒咱還要重建組織,把事業進行到底!
葉利欽以為自己邁不過這道坎了,十有八九要死在這里。哪知關鍵時刻,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優柔寡斷貽誤了時機,致使這場政變的全部努力付諸東流。
可事實上,委員會確實是計劃除掉葉利欽的。
發動政變前,克格勃連夜準備了25萬副手銬,還精心挑選了一批精英部隊,荷槍實彈,擺出準備大開殺戒的陣勢。蘇軍也一口氣出動了362輛坦克,把莫斯科市區弄得塵土飛揚。
參與行動的特種部隊指揮官很快就收到命令:化妝成平民百姓,偷偷潛入白宮干掉葉利欽等目標。然而隊長問了個問題,讓“大人物”們鴉雀無聲。
“如果葉利欽抵抗怎么辦,如果遭遇群眾抵抗,行動中傷及無辜又該由誰負責?”
這么簡單的問題竟然無人回答,也沒有哪一位“大人物”敢拍著胸脯打包票:你只管干活,出了事我們負責。
有說法稱,行動之前,行動部隊的幾名軍官湊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決定只出工不出力,以免鬧出動靜,日后當替罪羊。結果,委員會得到了這樣的報告:最高蘇維埃大樓被葉利欽的支持者們堵得水泄不通,他們實在擠不進去……
結果,緊急狀態委員會做了一切努力,葉利欽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無人犧牲,沒有慘劇發生,大伙兒都盡力了,皆大歡喜。就是莫斯科的大馬路被坦克壓來壓去,多少受了點罪。
不難看出,蘇聯時代最后的掌權者們已然沒有了信仰與理想,他們發動政變的目的,與其是要“拯救祖國”,不如說是保住自己的權位。恰是如此,他們不敢承擔責任,成功了還好,萬一失敗了,秋后算賬,誰又甘心在自己的功過薄上添一筆黑呢?
八一九事件結束后,輪到葉利欽逞英雄了。
在一次采訪中,他得知了克格勃當時的秘密行動后淡定一笑:人群太擠?稱真相不是那樣的;他們是看到了我,被我強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這才放棄了行動。
而被解除軟禁,乘坐飛機回到莫斯科的戈爾巴喬夫似乎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艙門打開時,看到圍滿的迎接群眾,他竟然欣慰地笑了。
“我好像來到了另一個國家。”
他或許沒弄清楚,民眾是想要他力挽狂瀾,保住蘇維埃聯盟,恢復祖國昔日的榮光,他卻只得意于緊急狀態委員會沒能得逞,眼下保住了自己的總統職位。
末路的蘇聯讓這樣一群政客把控,它能落得好下場才是怪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