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宣稱,若伊朗拒絕就核問題達成協議,美國將采取“前所未有的轟炸”并恢復二級關稅制裁。伊朗《德黑蘭時報》次日回應,全國導彈已裝入發射架,警告“打開潘多拉魔盒將付出沉重代價”。這場劍拔弩張的對峙背后,是美伊博弈進入新的臨界點。
美國此次軍事動作堪稱近年之最。3月下旬,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抵達中東,與“哈里·杜魯門”號形成雙航母編隊。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秘密部署6架B-2A隱身轟炸機,這種可攜帶3萬磅鉆地彈的戰略武器,作戰半徑覆蓋伊朗全境。五角大樓數據顯示,該基地近期接收了超過50架C-17運輸機的物資補給,彈藥儲備量較常態增加3倍。
“卡爾·文森”號航母資料圖
伊朗則以“導彈墻”反制。革命衛隊公開視頻顯示,位于克爾曼省的地下導彈城已完成120枚“流星-3A”中程導彈的部署,其1500公里射程可覆蓋以色列特拉維夫和美軍駐科威特基地。更具威懾力的是“法塔赫2”高超音速導彈,該型武器在4月13日對以色列的突襲中嶄露頭角,400秒內突破美以防空系統,命中拉蒙空軍基地等關鍵目標。軍事專家估算,伊朗目前擁有1500余枚彈道導彈,其中30%具備機動發射能力。
特朗普政府延續“極限施壓”策略,但手段更加激進。3月初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要求兩個月內達成新核協議,否則將重啟“最嚴厲制裁”。這種“最后通牒”式談判遭到伊朗拒絕,總統佩澤希齊揚明確表示,“間接對話可以繼續,但直接談判必須建立在平等基礎上”。
雙方立場存在根本分歧。美國要求伊朗全面停止鈾濃縮活動,并放棄支持地區武裝組織;伊朗則堅持核計劃的和平性質,同時要求解除所有制裁。中俄伊北京會晤提出的“分階段解禁”方案雖獲國際社會認可,但美國拒絕調整既定戰略。軍事觀察員尹卓指出,美伊目標差距過大,短期內難以突破談判僵局。
當前局勢與2020年蘇萊曼尼遇刺事件高度相似,但潛在破壞力更大。胡塞武裝對紅海航運的襲擾已導致75%的美國商船改道非洲,而伊朗通過“抵抗軸心”網絡持續向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輸送武器。美國防部評估,若沖突爆發,伊朗可能在48小時內發射500枚導彈,重創中東12個美軍基地。
伊朗最高領袖顧問拉里賈尼資料圖
更危險的是核問題的“臨界點”。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顯示,伊朗已積累超過2500公斤豐度4.5%的濃縮鈾,接近制造核武器所需的技術門檻。最高領袖顧問拉里賈尼警告,若美國進一步施壓,伊朗可能被迫走向“擁核自保”。這種“邊緣政策”加劇了核擴散風險,中俄等國已呼吁重啟多邊談判。
美國的二級關稅制裁直指伊朗命脈。能源出口占伊朗財政收入的60%,而石油買家若繼續進口伊朗原油,將面臨美元結算限制。但伊朗通過“石油人民幣”結算和走私網絡,2024年原油出口量仍維持在120萬桶/日。更具創新性的是“加密貨幣換物資”計劃,革命衛隊利用區塊鏈技術規避制裁,每月可獲取約3億美元硬通貨。
伊朗的反制措施同樣精準。4月1日,伊朗宣布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報復性關稅”,并禁止進口波音飛機零部件。這種“以牙還牙”策略雖對美國經濟影響有限,但在政治層面形成輿論壓力。美國商會數據顯示,制裁已導致美伊貿易額從2015年的120億美元暴跌至2024年的不足5億美元。
中俄等國積極推動對話。3月14日北京會晤提出“雙暫停”方案:伊朗凍結高濃縮鈾活動,國際社會解除部分制裁。歐盟則試圖通過“貿易互換機制”緩解經濟壓力,但受限于美國長臂管轄,實際效果有限。阿拉伯國家態度分化,沙特、阿聯酋呼吁克制,以色列則公開支持美國軍事選項。
歐盟資料圖
這場危機的本質是體系性矛盾。美國試圖維持單極霸權,伊朗則追求地區主導權,而核問題成為雙方博弈的焦點。軍事專家杜文龍指出,當前局勢如同“火藥桶上的舞蹈”,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國際社會的共識是,只有通過包容性談判,才能避免中東陷入新的沖突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