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工作中什么讓你最累?
是加班?是通勤?
不不不,是溝通!
是塞滿郵箱的郵件,
是頻頻閃動的聊天對話框,
是感覺自己需要時時刻刻與人保持聯系...
可是為什么溝通越來越方便,然而工作卻好像越來越難做?
2024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據調查結果顯示: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8.8小時,24小時待命工作或已成為常態。與此同時,隨著疫情期間線上辦公成為主流,越來越多打工人表示:
“忽然感覺自己永遠沒有下班時間了!”
“隨時都能被找到的感覺,真的讓人好崩潰!”
還記得電視劇《平凡的榮耀》中,孫奕秋作為初入職場的新人,經常會在深夜收到上級要求修改方案的消息,后來逐漸演變成手機一有動靜就膽戰心驚。有觀眾表示:手機一響這狀態簡直是在演我!
所以,如果你也被工作消息問題折磨得筋疲力竭,與此同時,這種無休止的無效溝通反而讓你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在這種狀態之中渴望尋求解決方法的人們!救命稻草來了!今天這本書不容錯過。
管理學經典《深度工作》作者卡爾·紐波特全新力作
影響喬布斯的“KK” 凱文·凱利
哈佛商學院領導力教授 萊斯利·珀洛 力薦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01. 過度活躍的群體思維
牛馬有牛馬自己的憂愁
或許,這是打工人一天的正常打開方式:早晨風塵仆仆的踩點打卡,坐在工位上,沖一杯續命咖啡然后打開電腦,塞滿郵箱的郵件和閃動的聊天對話框開始啟動一天的工作,從早到晚都持續沉浸在頻繁的郵件往來和交談之中。
下班了,這個狀態還很難緩過來,你開始有點討厭跟人說話……“班味兒”而已吧,吃頓好的試試??你給自己點了一頓有點豐盛的外賣,選了一部很適配的下飯劇。好的,生活似乎也還是不錯的吧,你自我安慰了一下。這時,突然一條消息彈了出來——
領導: 小x,在嗎?
長此以往,你的內心會產生一種焦慮,感到自己每一秒都需要與人保持聯系,不然就會錯過重要的信息。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結科學研究和多年調查成果,提出了上述狀況正是源于“ 過度活躍的群體思維 ”正在慢慢滲透當今職場,然而這種不停被打斷的多線程工作真的就會讓生產力更高嗎?恰恰不是。反之,這種在本質上與人腦運行規則相悖的工作方式,會帶來認知能力下降、焦慮不安、效率低下等糟糕的后果。
(* 具體癥狀:痛恨工作消息、討厭電子郵件、手機提示音一響就毛骨悚然、對著郵箱回了三小時消息,實際發現一件真正有用的事都沒做)
換言之,正是工作消息讓上述過度活躍的群體思維成為可能,但我們不是非這樣工作不可。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想要傳遞的核心觀點:
首先,這種潛意識里并不為你所接受的工作流程,是如何與我們的大腦社交回路發生沖突的。
其次,既然沒有人贊同這是一個好主意。那么,去擁有一個更好的、不以過度活躍的群體思維來工作的世界!
我們理應對生活懷抱這樣的期望。
02.“二十一世紀登月計劃”:
這迷人又危險的技術革命
1998年,社會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發表了一篇題為《關于技術變革,我們需要知道的五件事》,演講提到了關于技術變革這件事的一個基本平衡:“新科技帶來的每一個優點,都伴隨著相應的缺陷。”
老生常談的觀點是: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電子郵件、線上工作溝通全球通用,速度超快,幾乎免費,它的出現讓人類工作變得逐漸優雅體面。但另一方面,它提升工作效率,也成為了打工者壓力的來源。
因此在書中的第二部分,我們將關注點從這種工作流程的負面影響上,轉到取代這種流程帶來的積極機會——提升知識型工作者(相對于體力勞動者而言)的工作效率。
Wait……科技都如此高速飛躍了,我們的效率還不夠高嗎?
遠遠不夠。
據統計,1900年到2000年,一般人力勞動的生產力提升了50倍。 而在評估知識型工作者生產力之后,研究者發現和1900年的體力勞動者差不多。 用積極一點的說法來評價: 工作效率提升潛力不可謂不巨大。
硅谷公司的CEO、億萬富翁曾這樣說:“知識型工作者的生產力是21世紀的登月計劃(不可能實現的事)”。
因此,為了搭建這一重要的【登月計劃】,作者在本書的第四部分引入了四項基本理論重建個人工作系統。并探索了應用這一理論的一系列具體原則:如何重建組織、團隊、個人的工作流程,減少無效的、碎片化的工作溝通,轉向結構更清晰的路徑。這其中具體包括:
主張工作場所應采用清晰的流程(而不是隨意發消息)來識別、分配和審查任務;
讓每個人做更少的事情,但做得更好;
積極利用跨領域的方法減少不斷增加的管理任務負擔。
最重要的是,簡化溝通,讓收件箱和聊天窗口不再是工作的核心。
看到這里一些讀者可能會產生疑惑:
在公司既有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之下,打工人對此本就無能為力。或許這些內容是老板更需要操心的事情吧?
NO NO NO!!
打工人要自己掌握生活的主動權。
針對這一點,卡爾紐波特在書中早已給出了答案。
因此,就算你不是組織的流程制定者,依照上述原則也可以從個人工作流程著手提升個人效率,比如作者在書里提到:
想要改變被動的“隨時在線”狀態,首先要轉變他人對你的期待值,而生硬的申明自己的工作時間(比如僅在幾點之前回復工作消息),這種效果可能并不現實。一個更好的策略就是始終保持言而有信,比起一直解釋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如做個“從不掉鏈子”的人。
諸如上述的案例詳情,書中針對每項具體原則都做到了有據可循。
所以,無論你是亟待改善工作方式的個人,或是期待優化效率的企業管理者,都期待你能在書中有所收獲。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這樣說:
《過度互聯》的目的并非倡導大家逆著潮流,抗拒科技。一旦理解了知識型工作令人沮喪的概況,我們便會發現,我們不僅有潛力讓工作更有生產力,還能讓它更令人滿意且持續。
在這一場變革之路上,“我們必須睜大眼睛前進。”
那么,睜大眼睛吧!與其被高密度的工作消息壓垮,不如讓科技真正為我們所用。
而在享受科技進步成果這件事上,人類合理擁有“既要又要”的資格,打工人理應如此,我們值得一個不再焦慮、更健康高效的工作生態。
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同時還是一位人氣博主,創辦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博客“學習黑客”,致力于為大家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代表作暢銷書《深度工作》《數字極簡》與本書并稱“科技與文化”三部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