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門縣閶江小學勞動基地——校園一隅——綜合頂樓空中開心農場,三十塊綠意盎然的“責任田”格外引人注目:翻土、播種、澆水、采摘......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忙碌著,汗水與歡笑交織間,一顆顆勞動的種子悄然生根發芽。這方寸之間,僅600余平米的實踐天地,正是該校以勞動教育厚植育人沃土的生動縮影。
深耕課程體系,構建勞動育人新范式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閶江小學以“勞動實踐育人”為核心,創新構建“三維立體”勞動教育體系。通過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將勞動教育納入校本課程必修模塊,形成“基礎技能+特色實踐+創新拓展”的分層課程結構。低年級學生從整理書包、疊放衣物等生活技能入手,中高年級則開展釘紐扣、果蔬種植、面點制作、創意拼盤等實踐項目,同時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民俗勞動主題活動,讓傳統文化浸潤勞動教育。
搭建多元平臺,激活學生成長內動力
學校打破課堂邊界,整合校內外資源打造“1+N”勞動實踐場域:校內開辟“空中農場”“中藥材科普教育”等勞動基地,打造農耕文化展示館、儺舞非遺工坊實踐站等基地,讓孩子近距離感受勞動教育。每年五月學校舉行“勞動技能大比武”成為校園熱門賽事——低年級比拼疊衣收納,手剝毛豆,中年級比拼釘紐扣、系鞋帶,高年級則較量花樣面點制作、創意水果拼盤;每學期以研學為契機,到校外非遺工坊,如金字牌鎮石坑村陶瓷工坊、祁門縣綠色產業園嵌字豆糖體驗館開展“勞動成果博覽會”,學生將親手制作的陶藝、編織、字豆糖等產品進行交流展示。這種“做中學、賽促練、展賦能”的模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悟勞動價值。
五育融合共生,培育時代新人樂實踐
勞動教育在這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德育、智育、美育深度融合。數學課上測量“責任地”菜畦面積,科學課觀察綠植生長周期,語文課書寫勞動日記,美術課設計種植標識牌......當學科知識與勞動實踐碰撞出火花,教育的綜合育人效應愈發凸顯。六年級學生汪奕竹在勞動日志中寫道:“原來西紅柿要搭架子才能長高,就像成長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這種自身體驗帶來的感悟,遠比說教更觸動心靈。
經過三年實踐探索,閶江小學的勞動教育結出碩果:班均0.8塊的責任地常年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綠美畫面,學生參與班級責任地勞動率達95%,科學課堂常在學校農場開展, 一個個“勞動之星”在開心農場冉冉升起......校長朱海麗表示:“勞動教育是成長的必修課,我們不僅要培養會勞動的雙手,更要塑造懂感恩、有擔當、敢創新的新時代好少年。”
在這片充滿生機的育人場,閶江小學正用勞動教育書寫著“立德樹人”的生動答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泥土芬芳中觸摸生命的溫度,在躬行實踐中綻放成長的光芒。
(通訊員:徐勵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