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攔截16枚彈道導彈!美國辦不到的,如今中國交出滿意答卷
去年,隨著伊朗密集彈道導彈的暴雨襲來,以色列和駐中東美軍的反導系統瞬間被推上了極限。即便集結了包括“箭-2/3”“大衛投石索”以及“愛國者”等先進的反導系統,卻仍未能完全阻止超飽和攻擊造成的威脅。
這場沖擊波不僅敲響了現代戰爭中反導技術脆弱性的警鐘,更將“過飽和攻擊”這個軍事術語推到了全球防務討論的聚光燈下。而如今,美國辦不到的,中國已然向全球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起飽和式攻擊,美以防御系統失效,漫天火箭彈砸落)
1、“過飽和攻擊”,讓各國審視防御策略
“過飽和攻擊”這一概念,并非始于昨日黃花。早在十幾、二十年前,網絡上的軍迷便對這種以數量壓制質量的策略充滿遐想。那時,他們認為以美西方為代表的強國裝備固然先進,但只要通過數量的令對手難以招架,便有望突破其技術壁壘。
哈馬斯曾向以色列傾瀉了上千枚火箭彈,成功牽制并突破了以色列自稱無懈可擊的“鐵穹”系統。這次行動不僅大膽,也是異常有效的,是“以量勝質”的典型示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色列的“鐵穹”系統,這款被譽為“史上最強”的反導神器,竟然在面對類似海嘯的導彈襲擊時,顯得手足無措。
現在看來,哈馬斯的戰術,讓這一理論展示出了實打實的威力。古語有云,“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地。”一旦防御系統失效,后果不堪設想。這無疑引出了一個更為嚴肅的問題:面對這一類型的攻擊,各國該如何應對?
(中國在反導測試中,下一代新型雷達成功抗住16枚彈道導彈的考驗)
2、16枚彈道導彈來襲,中國新型雷達扛住了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戰爭,將是一種技術與數量的雙重對抗。而在這場新型博弈中,不管伊朗還是哈馬斯,這種飽和式沖擊,只是一個開端。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忙著用計算機模擬來進行反導測試時,中國早已在真實場景中展開實彈檢測。
據悉,在廣袤的西部戈壁灘上,解放軍進行了一次頗具傳奇色彩的實戰測試,期間,中國的下一代雙波段雷達系統可謂一展英姿。
重要的是,多達16枚彈道導彈的密集來襲,以及其他誘餌彈頭,均被100%成功檢出和跟蹤,期間,該雷達系統捕捉到了31個誘餌與次要目標,并對7個高價值威脅進行了準確的優先跟蹤,硬生生抗住這場嚴峻考驗。
可以說,此次測試,不僅驗證了其先進的雙波段雷達在識別與跟蹤導彈方面的卓越性能,同時對超音速飛行器和分導式戰斗部的應對能力。這無疑標志著中國在抗飽和攻擊技術上的重大進步。
(南昌艦曾在演練中,成功攔截來襲的5枚反艦導彈,展現出抗擊飽和式打擊的強大實力)
3、構建一道堅不可摧的“科技長城”。
在此過程中,中國不僅突破了技術壁壘,還通過精密的系統協同與戰略部署,構建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科技長城”。
為此,許多軍事專家認為,這次測試并非單純的技術挑戰,而是中國對未來戰爭模式的提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在針對艦載雷達受限問題上的創新思路也尤為可貴。
傳統雷達由于地球曲率的限制,存在探測范圍受限的固有缺陷。而中國則利用預警機與防空導彈之間的無縫協作,使得探測和攔截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比如之前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南昌艦訓練畫面,視頻中,055型導彈驅逐艦南昌艦展示了其高效的防空反應能力,連續成功發射并命中了至少五枚來襲導彈,展現出其強大的攔截能力,為應對飽和攻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中國向來矛與盾兩手都抓,除了雷達技術突破,高超音速導彈也勝過美國一籌)
4、中國這是“雙管齊下,兩手都硬”
相較之下,美國在反導技術上的“紙上談兵”顯得略有不足。
美國通常只使用一兩枚火箭進行靶彈模擬,面對真正彈道導彈攻擊時,可能難以應付突發狀況。這也解釋了為何在伊朗導彈大規模襲擊以色列事件中,盡管部署了包括最先進的“箭-2/3”“大衛投石索”和“薩德”等反導系統,但仍有超過30枚導彈突破防御,直擊內瓦蒂姆空軍基地。
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似乎已經找到了破解飽和攻擊困局的答案。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不光擁有了能抵御超飽和攻擊的強大反導系統作為“盾”,還擁有先進的高超音速導彈作為“矛”。這種“雙管齊下,兩手都硬”的戰略模式,無疑將為中國的防衛力量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