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小學階段的題目很簡單,可真正經歷過的家長都知道,現在的小學題目遠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基礎的知識點背后,不僅充斥著出題人挖下的陷阱,還有各種隱藏的細節,給家長輔導作業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一名年輕家長最近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給兒子輔導作業的過程中,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嚴形象竟然被一道簡單的加法題目給毀了!題目問的是:"岸上有6只鴨子,水中有兩只鴨子,總共有幾只鴨子?"家長自信滿滿的告訴兒子,答案是"6+2=8"。
可令家長怎么也沒想到的是,自己輔導出來的結果不僅被老師判了“叉”,而且還被老師告知“全班就你孩子做錯了!”這樣的結果讓家長無法接受,她當即打電話質問老師:我兒子究竟哪里做錯了,6+2=8有什么不對!可沒想到老師接下來的解釋卻讓家長原地沉默了。
“全班就你孩子做錯了”,6+2=8被打叉,老師解釋后家長原地沉默
老師無奈解釋道:圖片上水中確實有兩只動物,但只有一只是鴨子,另一只是鵝,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6+1=7",聽完解釋,這位媽媽瞬間沉默,回家后還忍不住數落孩子:"讓你整天玩手機,連鴨子和鵝都分不清了。"
孩子也很委屈:我不是分不清鴨子和鵝,是你告訴我答案是8的,我要是跟你對著來,你昨天就罵我了!哪里還能挨到今天?兒子的解釋讓媽媽非常懊悔,都怪自己對小學的題目掉以輕心,才有了這樣的一出鬧劇。
類似的"陷阱題目"不止這一道,當我們吐槽數學學那么多知識,生活中用不到的時候,卻沒有想到,當出題人真的把知識點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時候,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會輕而易舉的掉入出題人的陷阱中。
這道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爺爺上到4樓用了12分鐘,那爺爺上到8樓要多少分鐘?"孩子和父親都認為答案是24分鐘,結果老師解釋說,從一樓到四樓爬了3層樓梯,到八樓則需要爬7層樓梯,按照每層4分鐘計算,正確答案應該是28分鐘。
這些題目都有著共同的特點: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仔細觀察和思考。乍看之下,這樣的題目似乎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但它們真的適合小學生嗎?不少家長都對這類題目表達過不滿,認為這種題目的出現不是在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在故意刁難孩子們。
小學階段的學生,到底應不應該提前接觸這些有難度的題目呢?實際上即便是學校的題目不給孩子們“挖陷阱”,也有不少家長會在周末主動把學生送進“奧數補習班”,接觸很多遠超這個年齡段難度的題目。
題目的設置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為了制造不必要的麻煩
在這些家長的心目中,這類題目的存在,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挑戰有助于孩子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但實際上,這類題目的出現也需要把控適當的“度”。
這類難題如果只是學習中的“開胃小菜”,那的確能激發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邏輯性較強的學生,對于這類有難度的題目所表現出的興趣往往比基礎題目更高;可若是這類難題的出現比例過高的話,反而會讓學生在頻繁的失敗中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更容易理解直觀、明確的問題,過難或過于刁鉆的題目不僅無法促進學習,反而可能阻礙學習積極性,因此小學階段題目的設立,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底線:題目應該既有挑戰性,又不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
有難度的題目往往消耗家長更多的精力去進行輔導,而這類的題目數量過多,就會間接導致教育的公平性受損,畢竟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那么充足的精力去輔導作業,與其故意給學生們“挖坑”,不如增加開放性、探究性問題,既不會影響教育的公平性,又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一舉多得。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不是篩選人的工具,當我們設計每一道題目、布置每一次作業時,都應該思考:這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制造不必要的困難?只有把孩子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教育才能真正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