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站在東方視角,看洛拉替尼如何推動ALK陽性晚期NSCLC進入“長生存”時代。
ALK融合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重要驅動基因變異,約占晚期NSCLC患者的2%-5%[1]。自第一代ALK抑制劑克唑替尼問世以來,針對ALK通路的靶向治療不斷迭代,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憑借其強大的血腦屏障穿透能力及更廣覆蓋ALK耐藥突變的特性,在全球Ⅲ期CROWN研究中展現出劃時代的生存優勢。2024年公布的CROWN研究5年隨訪數據顯示,洛拉替尼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仍未達到,5年PFS率高達60%[2],徹底改寫了ALK陽性晚期NSCLC的生存預后。
近期,CROWN研究亞洲亞組數據登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JTO),洛拉替尼在亞洲人群中的5年隨訪結果公布。為此,“醫學界”特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建英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建婭教授,深度解讀CROWN研究的亞洲亞組數據,并探討其對中國臨床實踐的深遠影響。
CROWN研究亞洲人群5年隨訪結果登刊JTO
5年PFS率70%,亞洲患者長生存的“中國答案”
CROWN研究是一項全球多中心、開放標簽、隨機對照的Ⅲ期臨床試驗,旨在比較洛拉替尼和克唑替尼在既往未經治的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中的療效。共296例患者入組該研究,其中120例為亞洲患者,在亞洲亞組中,洛拉替尼組(n=59)和克唑替尼組(n=61)基線特征均衡。
亞洲亞組PFS分析結果
中位隨訪62.4個月,洛拉替尼組中位PFS仍未達到(NR),顯著優于克唑替尼組的9.2個月,兩組5年PFS率分別為63%和7%,與克唑替尼組相比,洛拉替尼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顯著降低78%(HR 0.22;95% CI: 0.13-0.37)[1]。
圖1. 亞洲人群PFS生存曲線
中國人群PFS分析結果
在CROWN亞洲亞組中,中國患者(n=20)的療效數據尤為亮眼。洛拉替尼組中位PFS為NR,5年PFS率高達70%(克唑替尼組9.2個月,5年PFS率無法評估),洛拉替尼組較克唑替尼組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了81%(HR 0.19;95% CI: 0.05-0.75;圖2)。此外,在日本人群中,洛拉替尼組的中位PFS為NR,克唑替尼組為9.1個月,5年PFS率分別為63%和6%(HR 0.23;95% CI:0.10-0.53;圖3)。
圖2. 中國人群PFS生存曲線
圖3. 日本人群PFS生存曲線
既往公布的全球人群數據顯示,經5年隨訪,洛拉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的中位PFS分別為NR和9.1個月,5年PFS率分別為60%和8%(HR 0.19;95% CI:0.13-0.27),亞洲亞組、中國人群及日本人群的治療獲益和全球人群高度一致,無論是中國人群還是日本人群,洛拉替尼均突破了既往ALK陽性晚期NSCLC的生存瓶頸,中位PFS始終NR,這一數據也是迄今為止報道的單藥靶向治療晚期NSCLC以及所有轉移性實體腫瘤中最長的PFS。
亞洲亞組顱內療效數據
洛拉替尼的顱內療效也是CROWN研究的一大亮點。CROWN研究亞洲亞組根據基線腦轉移(BM)狀態分層的PFS顯示,在基線無BM的患者中,兩組中位PFS分別為NR和11.1個月,5年PFS率分別為64%和9%(HR為0.28;95% CI: 0.16–0.52)。基線存在BM的患者中,洛拉替尼組中位PFS為NR,克唑替尼組為7.2個月,兩組5年PFS率分別為62%和無法評估(HR 0.05;95% CI: 0.01–0.24)。
圖4. 基線BM狀態分層PFS分析(左:基線無BM患者;右:基線存在BM患者)
顱內療效分析顯示,洛拉替尼組的中位顱內進展時間(IC-TTP)為NR,克唑替尼組為14.6個月(HR 0.01;95% CI:<0.01–0.11);洛拉替尼組5年無顱內進展率高達98%,克唑替尼組為16%(圖5)。基線無BM患者中,隨訪5年,洛拉替尼未觀察到顱內進展事件,而克唑替尼組的腦轉移累計發生率高達61% (圖6)。該數據與既往CROWN研究全球人群的5年隨訪數據保持一致,再次驗證了洛拉替尼強大的腦保護作用(在全球人群中,洛拉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的中位IC-TTP分別為NR和16.4個月,洛拉替尼組5年無顱內進展率高為92%;在基線無BM的患者中,洛拉替尼5年無顱內進展率達96%,114名患者中僅4名在治療前16個月內出現顱內進展)。
圖5. 亞洲亞組的IC-TTP生存曲線
圖6.亞洲亞組基線無BM患者的腦轉移累積發生率
周建英教授指出,CROWN研究作為全球首個評估三代ALK-TKI洛拉替尼一線治療ALK陽性晚期NSCLC的Ⅲ期臨床試驗,其亞洲亞組分析為我們的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循證醫學依據,尤其是中國患者的5年PFS率高達70%,這一數據為實現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的“長生存”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ALK陽性NSCLC患者腦轉移的發生率較高,延緩/阻遏腦轉移以及現有腦轉移病灶的進展是一項重大挑戰,而洛拉替尼在顱內病灶阻遏或控制方面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優勢,無論是全球人群還是亞洲人群,洛拉替尼均可實現90%以上的5年無顱內進展率及超長PFS,從而為患者提供強大而全面的腦保護。
安全性良好,
護航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長生存之路
CROWN研究亞洲亞組的長期安全性分析顯示,洛拉替尼組與克唑替尼組任何等級的治療期間不良事件(TEAEs)發生率均為100%,兩組3/4級TEAEs發生率分別為81%和62%;洛拉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因AEs導致的治療相關停藥分別發生在5%和8%的患者中,這與全球人群的結果相似(5%vs6%)。
周建婭教授指出,洛拉替尼組3/4級TEAEs的發生率高于克唑替尼組,這主要是由于洛拉替尼組高甘油三酯血癥(34%vs0%)、高膽固醇血癥(22%vs0%)和體重增加(22%vs2%)的發生率高于克唑替尼組。
但需明確的是,洛拉替尼引起的高脂血癥并未增加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CV AEs)風險,洛拉替尼組整體CV AEs的發生率低于克唑替尼組(27%vs32%)。在基線存在高脂血癥或研究期間出現高脂血癥的患者中,使用洛拉替尼的CV AEs發生率為27%(15/56),克唑替尼為67%(10/15),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為洛拉替尼組缺血性心臟病(18% vs 53%)、血栓及血栓事件(7%vs20%)的發生率較低。因此,在長達5年的隨訪中,洛拉替尼引起的高脂血癥并未增加亞洲人群CV AEs風險,與全球人群保持一致。
圖7. 全因CV AEs總結
在不良反應的管理方面,洛拉替尼的常見AEs可通過監測或減少治療劑量來進行有效控制,且不會影響療效。亞洲亞組分析顯示,無論在治療的前16周內是否減量,患者的PFS及顱內疾病進展時間(IC-TTP)均為NR。
周建婭教授總結道:“經過長時間的隨訪,在亞洲亞組中未觀察到新的安全性信號,其安全特征與CROWN研究全球人群數據一致。盡管洛拉替尼的3/4級TEAEs發生率高于克唑替尼,但洛拉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治療相關停藥的比例均較低,且高脂血癥可通過動態監測與劑量調整實現有效控制。因此,對于ALK陽性晚期NSCLC亞洲患者而言,洛拉替尼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一線治療選擇。”
引領亞洲ALK陽性NSCLC治療變革:
從生存突破邁向“治愈”時代
CROWN研究亞洲亞組5年隨訪數據的公布,不僅鞏固了洛拉替尼在ALK陽性晚期NSCLC一線治療中的優選地位,還推動了中國肺癌精準診療的新發展。作為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以70%的5年PFS率,重新定義了晚期NSCLC的長期預后。
對此,周建英教授指出,該數據將繼續推動肺癌治療格局的革新。對于ALK陽性晚期NSCLC,CROWN研究公布的5年PFS數據具有里程碑意義:全球患者5年PFS率達到60%,而中國隊列更是高達70%。這一療效數據不僅刷新了肺癌靶向治療的長生存記錄,還意味著著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邁入慢性病管理的新時代。而隨著患者生存期的延長,臨床管理模式則需隨之革新,醫療機構應構建多學科協作(MDT)的長期隨訪體系,通過定期監測、不良反應管理、心理支持等綜合干預,幫助患者實現治療獲益最大化與生活質量改善的雙重提升。此外,在治療策略層面,CROWN研究數據還為“好藥先用”理念的踐行提供了證據支持。
周建婭教授則表示,CROWN研究還進行了生物標志物探索,基于循環腫瘤DNA(ctDNA)動態監測的數據顯示,EML4-ALK變體類型對洛拉替尼的療效具有預測價值(V1型患者接受洛拉替尼治療的客觀緩解率達100%,且中位緩解持續時間為NR),此外,TP53突變陽性患者中位PFS仍顯著優于克唑替尼組(HR 0.45),提示TP53狀態不應作為排除一線使用洛拉替尼的依據。這種針對生物標志物的探索,推動了NSCLC基于分子特征的精細化分層,也助力著肺癌精準診療的持續發展。
此外,基于晚期患者5年PFS的優秀數據,研究者們仍在持續探索耐藥機制、聯合治療,以及ALK陽性早期NSCLC的圍術期治療策略,相信未來ALK陽性NSCLC會實現從“延長生存”到”治愈可能“的跨越。
CROWN研究及其亞洲亞組分析確立了洛拉替尼作為ALK陽性晚期NSCLC一線治療的標桿地位。在這條通向“治愈”的道路上,洛拉替尼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它承載的不僅是藥物的迭代,更是一個無數肺癌患者及臨床醫者的希冀。
專家簡介
周建英 教授
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
浙江大學附屬一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名譽主任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全國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胸膜學組(籌)副組長
中國醫促會胸部腫瘤分會副主委
浙江省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會長
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專家簡介
周建婭 教授
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浙江省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非小細胞肺癌專委會常委;腫瘤標記物專委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煙草病學組委員,醫學倫理分會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浙江省醫師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副會長;
浙江省抗癌協會肺癌專委會委員,腫瘤標記物專委會常委;
國家藥監總局新藥核查專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Sidney Kimmel癌癥中心訪問學者;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3項,發表第一作者SCI論文30余篇,主參多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 Wu YL, Kim HR, Soo RA, et al. First-line lorlatinib versus crizotinib in Asia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LK-positive NSCLC: 5-year outcomes from the CROWN study[J]. J Thorac Oncol. 2025 Feb 28:S1556-0864(25)00097-8.
[2] Solomon BJ, Liu G, Felip E, et al. Lorlatinib Versus Criz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LK-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5-Year Outcomes From the Phase III CROWN Study[J]. J Clin Oncol. 2024 Oct 10;42(29):3400-3409.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