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晉西北黃土高原,當春節的余味正隨著游絲般的朔風褪去時,五寨也已準備好用一場盛大的“狂歡”收尾——秧歌會班。
秧歌,即八大角秧歌,一種在北方大地上流傳已久的民俗文化活動。“會班”則是數家秧歌班子集中到一起,在同場獻藝的同時也在同場競技。敲鼓鳴鑼,熱鬧開場,各家秧歌班子競相上陣,眾角色更是亮絕活,放大招,頗有幾分“華山論劍”的意味,表演的同時也在瞬間激活了圍觀百姓的民俗記憶。有人在插科打諢的表演中暢懷大笑,有人則為民間文化的薪火傳承感動不已。而就在數月前,這種黃土地上“長”出的舞蹈則以另一種形式走上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在聲光電的加持下破壁出圈,收獲贊賞。
一種民俗文化無論時代如何流變始終綿延不息,這是民俗文化的自身韌性與恒久魅力,更成為當代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研究課題。近年來,忻州市牢牢把握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轉化,讓傳統文化不斷煥發新活力。
挖掘
讓民俗文藝迸發時代精神
2024年,由“五寨八大角秧歌”創作的舞蹈《和合情暖天下》受中國第六屆非遺春節晚會導演組邀請在北京錄制,并由廣東省電視臺和山西衛視在“春節檔”播出,更是入圍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
《和合情暖天下》參加中國第六屆非遺春節晚會演出
據記載,五寨?八大角秧歌起源于元朝末年,是蒙古族和漢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集說、唱、舞為一體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反應了一定時期百姓的生活。在歷史發展中,八大角秧歌不斷演變和完善,最終成為當地百姓逢年過節的文化大餐,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黃土地到大舞臺,從老藝人到新演員,一項傳承了數百年的古老藝術“青春煥發”的背后蘊藏著忻州市對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的破解之道。
為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活”在當下,2023年,忻州市文旅局就決定對五寨?八大角秧歌進行藝術創新。但,在對八大角秧歌的創新之初卻遭遇了“變與不變”的爭議。老藝人們擔心失去原汁原味,年輕人卻覺得傳統形式缺乏吸引力。
“文藝作品要創新,不是要將古老文化摒棄傳統,關鍵是要找到文藝作品本身的精神內核,讓這種內核與時代共振,和人民共情。”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路向東的一番見解讓主創團隊有了方向,并定下了“深入挖掘、創新求變”的基調。
2023年3月,由忻州市文化館組建的創作團隊開始一遍又一遍行走在五寨的阡陌田野間,對話老學者,走訪老藝人,收集老典故,猶如一場對民俗文化的考古。
“和與合”,主創團隊最終在深入調研中找到了對五寨八大角秧歌創新轉化的支點。
在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路向東看來,五寨八大角秧歌這一古老的地方藝術,不僅是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也體現了人與天地與自然的融合,同時“和合”這個主題,也能夠傳遞中華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
破題點睛,打通了傳統文藝與創新實踐的任督二脈。在近一年的創作采編中,主創團隊始終緊扣“和、合”這一主題在表演形態、動作設計、音樂編排以及服裝造型等方面不斷打磨、塑造。
2024年11月,舞蹈《和合情暖天下》在山西華夏劇場參加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終評暨群眾文化優秀作品中順利演出,好評如潮,并最終榮獲“入圍獎”。
《和合情暖天下》參加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演出
文章合為時而著,藝術同理。將古老藝術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這是舞蹈《和合情暖天下》的成功所在,也成為忻州市立足本土,不斷挖掘,讓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在廣大舞臺上開枝散葉的關鍵之舉。
創新
讓鄉土技藝變為舞臺精品
蒼穹為幕,大地當臺,從歷史中走來的五寨八大角秧歌歷來帶著幾分粗獷與豪邁,裝扮各異的角色在表演中更是閃躲騰挪,躍動翻飛。要讓這項在黃土地里摸爬滾打中形成的“鄉土技藝”變為聲光電樂的“舞臺精品”,在許多人看來不啻于一場“次元壁”的突破,但忻州有自己的解法。
《和合情暖天下》參加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演出
以舞融“舞”,全新表達。忻州市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舞融舞的方式,就是要借助當代舞蹈語言活化傳統的八大角秧歌舞,生成一種更契合舞臺,契合年輕觀眾的舞蹈語言。”
一場關于八大角秧歌的創新開始了。在表演形態中,主創團隊挖掘出了除“踢鼓子”特色動作外的“頂燈”“抖肩”等特色表演,并重新加工,極致打磨,升級為新的舞蹈技術;音樂編排的處理上則在重點挖掘民歌小調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編創,角色設計方面則保留原始“八大角”秧歌中較有特點的幾個角色的同時豐富完善、提煉加工舞蹈語匯,增加了舞蹈的層次感和觀賞性;演員選擇方面則啟用青年舞蹈演員,讓作品的舞臺表現力更具活力和感染力;服飾創作過程中,也融入了對節目情境的理解,讓整個表演更加協調、統一。
《和合情暖天下》參加中國第六屆非遺春節晚會演出
2024年1月,由八大角秧歌改編的舞蹈《和合情暖天下》第一次走出了晉北大地,走向京城,出現在了中國第六屆非遺春節晚會的舞臺上。其實,早在2017年,五寨八大角秧歌就曾在北京恭王府演出,然而這一次的北京之行,那種帶著古老原始況味的秧歌舞已嬗變成為舞臺之上的現代表達。觀眾對其精彩的呈現也是贊譽有加,“這個舞蹈既柔美、又有力量,還有技巧,讓大家能夠感受到一種親切的情感。”更有文化從業者直言,這正是舞蹈和本土文化的穿透力。
發軔于黃土大地,綻放于時代舞臺,從八大角秧歌到舞蹈《和合情暖天下》,這場始于文化自覺的創新實驗,再次印證著忻州對民俗文化“守正創新”的發展路徑——既留住傳統的魂,又賦予現代需要的新。
厚植
讓傳統文化蝶變煥新
如果說八大角秧歌的形成需要歷史與文化衍變交融的土地,那么舞蹈《和合情暖天下》則要依賴好的創作土壤。
近年來,忻州市充分發揮文化鑄魂、文化賦能作用,緊緊依托地域特征傳統文化,在體制機制、藝術創作、演出市場、文化惠民以及文旅產業賦能方面不斷出舉措,謀實效,有力推動了文化工作與時俱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涌現出《巖山寺》《徐繼畬》《段家灣》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都成為反映時代、呼應時代的經典力作。
《段家灣》。攝影范濤
機制體制是文藝創作實現突破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忻州市持續建立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積極申報上級保護,有效促進非遺項目傳承,確定了一批重點保護項目和非遺項目傳承人。同時加大對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扶持力度,通過提供資金支持、舉辦培訓班、開展傳習活動等方式,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和水平,有力促進了文化演藝事業的繁榮。
推動優秀文藝作品破壁出圈、揚帆出海,也彰顯了忻州堅定文化自信,賦能地方發展的決心。近年來,忻州市積極推動忻州精品文藝活動“走出去”,參加文旅推介會、招商引資以及招才引智等活動。同時探索創新演出模式,加強對演出院團的實時監管工作,采取基層投單、部門派單、主體接單、群眾評單等服務模式,讓全市文化事業枝繁葉茂,芳香滿園。
優渥的土壤也激活了藝術創作者的熱情。《七品芝麻官》《九原忠烈》《班婕妤》《巖山寺》《雁門關下》等一大批立足本土文化而創新編排的優秀文藝作品在萬千舞臺上開枝散葉,成就了一片文化繁榮的景象。北路梆子現代戲《段家灣》榮獲山西省第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二人臺現代戲《雁門關下》獲第十八屆山西省杏花獎;非遺舞蹈《鞭花舞出幸福歌》和歌曲《鄉里鄉親》獲得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
《雁門關下》。攝影趙菁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五寨八大角秧歌向舞蹈《和合情暖天下》的轉變折射出忻州在推動傳統文化向當代藝術轉型的智慧。忻州的實踐也表明,民俗文化的創新不是簡單的形式改造,而是要在把握文化根脈的基礎上,實現與時代精神、受眾需求和社會發展的深層對接。這種創新既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專業堅守,也需要跨界融合的開拓勇氣,更需要建立可持續的創新生態系統。當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代人的生活里、“融”入現代城市的肌理中、“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時,便是最好的傳承與發展。(郝永峰)
來源:忻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