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的今天,葉挺同志(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由于飛機失事離開了我們。
葉挺同志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陽區客家人,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更是人民軍隊的重要締造者之一。他生于廣東惠陽,青年時期投身革命,以“北伐名將”之譽威震四海。其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他始終以忠誠與膽識踐行革命理想。1927年,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出任前敵總指揮,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年12月,他指揮廣州起義并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首次在戰線中高舉“紅軍”旗幟,為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點燃星火。
廣州起義失敗后,先去蘇聯學習,后又輾轉歐洲,其間與黨脫離關系10多年。但是他的心一直和黨在一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毅然回國投身抗戰,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發生,他被國民黨扣押,在獄中度過五年零兩個月,寫下著名的《囚歌》!葉挺的一生,是鐵與血交織的史詩,是對信仰至死不渝的詮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葉挺臨危受命,出任新四軍首任軍長。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政治立場,將分散在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抗日勁旅。在“皖南事變”的生死關頭,葉挺率部浴血奮戰七晝夜,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圍剿,他寧死不屈,高呼“革命的火焰是撲不滅的”!被囚禁五年間,他寫下《囚歌》明志:“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里爬出!”字字鏗鏘,彰顯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
后來國民黨當局送他出去的時候,給他一身軍官呢子衣服,他堅決要穿著新四軍發給他的舊軍裝走。
抗戰勝利后,經中共中央營救,于1946年3月4日獲釋。第二天,就是5日,他即致電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于7日復電,稱贊他忠誠地為中華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事業進行了20余年的奮斗,經歷種種嚴重考驗,決定接受他入黨。
1946年,葉挺同志獲釋后第一時間申請重返延安。卻在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同機的王若飛、博古、鄧發、黃齊生等亦壯烈犧牲。
毛澤東親題挽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延安萬人空巷痛悼英魂。葉挺用生命詮釋了何為“忠于理想、敢于犧牲”——他是人民軍隊的旗幟,是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豐碑。
他親手鍛造的“鐵軍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后人:不畏艱險、勇于擔當、對黨忠誠、矢志為民。
今日中國,山河無恙,葉挺同志為之奮斗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他的故事被寫入課本、搬上熒幕,鐵軍精神融入紅色基因,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紀念葉挺,不僅是緬懷歷史,更是傳承一種信仰的力量——在逆境中堅守,在絕境中奮起。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當以葉挺同志為鏡,永葆初心,以“鐵軍”之志攻堅克難,續寫屬于中華民族的壯麗篇章。
周恩來同志曾評價說:“你是人民隊伍的創造者,北伐抗戰,你為新舊四軍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馬功勞。十年流亡,五年牢監,雖蒼白了你的頭發,但更堅強了你的意志”。
新四軍軍長陳毅在他的長詩《哭葉軍長希夷同志》中寫道:“……沉默寡言,深沉不露,令我憶君之豐采。勇邁絕倫,倜儻不群,令我憶君之將才。胸無城府,光風霽月,令我憶君之天真如孩提。我佩君忠貞不屈,服務人民,不愧革命家的氣概。”“我只希望你的遺風長存,化育無數后繼之英材。”
毛澤東同志曾稱葉挺將軍是“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抗戰期間,毛澤東曾稱贊新四軍:抗戰有功,馳名中外;贊揚葉挺:“領導抗戰,卓著勛勞。”
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葉挺被評為“新中國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葉挺同志的一生,是烈火與信仰的交響。他雖逝于長空,卻將精神鐫刻在歷史的天際。每當我們仰望五星紅旗,耳畔仿佛回響著《囚歌》的誓言。
紀念,是為了永不遺忘;努力前行,是最好的告慰!葉挺同志,你所希望的美麗的新中國,你一定已經看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