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后勁不足”,是每位家長都會擔心的問題。
前幾天,有位咨詢者前來問道,上初中時,孩子成績一直是年級第一。
結果,升了高中之后,成績一路下滑,現(xiàn)在竟然變成了全班倒數(shù)。
仔細交流之后,孩子說道,“我不知道學習有什么意義,感覺一下子就泄勁了”。
原來,這孩子從小到大,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焦慮之下。
在如今內(nèi)卷的社會,父母擔心孩子未來沒有競爭力,就不斷地給孩子灌輸“不好好學習一切都會完蛋”的焦慮。
上初中時,孩子是走讀,在父母眼皮底下,一直非常努力地學習。
但上了高中之后,選擇了住校,沒有父母的約束,一下子就放飛自我。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因為家長沒有做好正確的引導,才導致孩子后勁不足。
而那些長大后有后勁的孩子,背后一定站著這3種父母。
內(nèi)驅力型父母
詩人葉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建立孩子的內(nèi)驅力,就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
在孩子教育過程中,許多家長總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qū),即不停地催孩子。
這些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就要靠催,我不催,孩子就不知道學習。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家長的“催促”產(chǎn)生了依戀,這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內(nèi)驅力。
在心理學中,內(nèi)驅力指的是個體對于自身需要所產(chǎn)生的一種推動力量。
它不僅能夠激發(fā)個體的行動力,也能不斷地調節(jié)和維持個體行為,直至達成目標。
要想讓孩子后勁足,就不要只催促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建立內(nèi)驅力。
引導型父母
最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個詞,叫做“引導型戀人”。
引導型戀人指的是,在戀愛關系中具備溝通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目標導向的人。
其實,愛情應該是兩個獨立的人相互成就,“引導”的責任應當由父母承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的內(nèi)容包括情緒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等等。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孩子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的模仿能力分為三個階段。
0-2歲是簡單的模仿期,3-4歲是復雜行為的模仿期,5歲以上則是思想模仿期。
一個情緒穩(wěn)定、擅長溝通的“引導型父母”,孩子也會從其言行舉止中學習到能受益終生的技能。
最好的引導方式,莫過于以身作則。
愛意滋養(yǎng)型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無條件的愛,永遠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現(xiàn)實中常見的家庭環(huán)境卻是,“你學習好,爸爸媽媽才喜歡你”。
或許父母是為了激發(fā)孩子的動力,但這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不信任感。
情緒上的壓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獲得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認為,當人類被無條件地愛著時,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潛能。
由于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而無論孩子做出何種行為方式,自我滿足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
來自父母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于是便無需在自我防御上花費太多的精力。
因此,這種孩子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道路上,會毫無顧慮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潛能。
總而言之,孩子是否“后勁足”,關鍵在于父母是否能夠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驅力、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