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最近在干嘛? 忙啊~
看到這個忙字,不需要追問啥,給個抱抱就行了。
中年老母親還能忙啥呢? 無非就是忙 工作、忙孩子、忙家庭、忙 運動和保養。
真的是忙啊,各種忙,時間不夠用,都成了中年父母的困境了。
不不,不光父母,學齡后的孩子,也好忙啊。小D也經常會和我說,媽媽,我好希望每天是48小時,但學習時間別增加,只增加我的玩耍時間。
真的,時間貧困,似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困境了。
多少人 和小D一樣,幻想過一天可以有48小時呢? 偷偷說,我的確也這么想過。
圖源:自己拍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寫時間管理,也排斥時間管理的書籍,就是覺得,看再多方法論,這件事也是無解的。
但前段時間有一件小事,讓我有了新的領悟。
我不出差見人的工作日常,就是焊死在自己書房的電腦前,連午飯都是在電腦前面吃下去的。我總希望快點把積攢的稿子完成,沒讀的書看完,這樣在太陽下山后,才有足夠時間陪娃和搞自己的保養、運動。
今年上海的春天來得太遲了,某一天的中午我抬頭看到外面春光明媚,情不自禁地覺得那是在給我發出邀請。
那一天,我破天荒地走出了家門吃午飯。在家門口的一個小面館里,我點了一碗菜肉大餛飩外加炸豬排,吃完后曬著太陽溜達回家,順路還買了一杯咖啡。
有一次在外面吃完午飯,老板送我的一杯小酒~
圖源: 自己拍的
那一天后面的整個下午,我都覺得自己好幸福啊,感覺自己一天效率滿滿,而且這種效率高的感受和以往不同,少了很多“牛馬味”。這樣的正向影響還在持續,一直到晚上陪小D和自己的保養上。
你們看,認真護膚也沒落下哦,又攢下一波空瓶
圖源:自己拍的
那晚我躺在床上回想這一天,日子還是如常的日子,心境竟然有這么大的改變,這里面起關鍵作用的,就是中午半小時的外出,真的只是30分鐘而已。
01
忙碌感,是主觀感受
我猜看到這里,你們會說,這題我會,公園20分鐘效應嘛 (指的是每天在公園或其他自然環境中停留約20分鐘,無需進行劇烈活動,即可顯著緩解壓力、改善情緒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不不,我反而從自己這件小事里,解開了長久以來看似無解的“時間貧困”。
原來我們的“忙碌感”可能是自己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我自己“感覺”自己很忙,沒有時間讓我做想做的事情。
當我們擁有了這樣的感覺后,我們 就會 沮喪低落, 這種心情就會影響我們 “必須”做的事情, 從而又進一步強化了“時間 貧困”。
現在回想,那天中午走出門后,我后半天感覺好的很大原因就是,我覺得自己今天好厲害,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還完成了其他必須做的所有事情。
圖源:自己拍的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真的在一天的工作學習中抽出30分鐘休息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嗎?肯定不會,大部分時候我們面對電腦/書本時偷偷刷的短視頻,一天累計都不止30分鐘吧。
所以可見,客觀上無法減少必須做的事情,一天的時間也不會增加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時間花在那些使我們增加自信/幸福感,覺得自己能夠完成所有想做之事的活動上。
這就是反認知的, 也就是說,想讓自己感覺時間更多了, 并不是“少做”,反而可以“多做”,只不過 需要 更聰明有選擇性的“多做”。
02
多做主觀感覺”時間富裕”的事
想明白這個邏輯后,我和小D一起做了這么幾件事,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是“時間的富人”。
第一步:假設性提問
如果我每天多出1小時休閑時間,我想做XXX?
注意,我特地用的是每天多“1小時”,而不是“很多空閑時間”,這樣幫助我們更契合實際地想象,而不是天馬行空。
我的清單(舉例幾個)
根據身體狀態盡興地運動,而不是每天趕著時間完成30分鐘;
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出門瞎逛一圈;
可以晚飯后很放松地刷刷短視頻吃零食。
圖源:小隊長拍的
小D的清單 (舉例幾個)
早上起來可以在床上發呆一會,做做白日夢;
可以無憂無慮地玩一會小馬寶莉卡和角色扮演;
可以多聽一會《斗羅大陸》的音頻故事。
D 的小馬寶莉卡冊~
圖源:自己拍的
以上只是舉例幾個,但列出清單后發現,我們每天脫口而出自己“太忙”了,似乎真的有“更多”時間后,想做的事情也不是特別大的。
可見,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很忙”,也只是我們自以為的。
第二步:重建
現有日程里怎么安排“想做之事”
這里按照不同的活動,可以靈活調整,總體而言可以有這么幾個策略。
1. 優先做:重視自己想做的,留出時間
像我的運動時間,我就索性變成早上第一件事,我留出75分鐘時間給自己。日常實踐下來發現,其實我的體能最多45分鐘就練爽了,相比之前很趕的30分鐘,其實也就多了15分鐘,但心理感受大大不一樣了。
對于小D也一樣,她7點鐘坐校車,以前6:30起床,我為了讓她吃完早飯再出門,總是很趕。現在她還是6:30起床,早飯全部都是打包好的,真的時間來不及了,就帶到校車上吃(她學校是允許的)。
圖源:自己拍的
然后我發現,她醒過來在床上發呆,不去打擾她,也就5-8分鐘,完全不像我之前感知的那么久,需要一個勁催“動起來,要來不及啦”。一段時間實踐下來,我們兩個人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樣了。
這種心理感受的變化,有個很強的暗示:我時間挺富裕的,不需要那么趕。
2. 捆綁做:想做的和必須做的放一起做
我把自己聽書/聽播客,開一些電話會議的時間和出門溜達合并在一起做了。
小D聽《斗羅大陸》的音頻時間就順帶做了深蹲、單腳平衡這些家庭小運動。
這些合并時間,不僅僅讓我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因為“一起”做了,當都完成了,還能很大程度強化我們的心理感知:自己效率好高啊,很厲害啊!
圖源:自己拍的
3. 認真沉浸做:我值得“享受”
這也是我的一個反思,我們自己的休閑時間,和孩子的玩耍時間常常都不是專注沉浸的,我們哪怕歇著還會忐忑不安,想東想西;孩子哪怕玩著,也總被打斷,提醒要去干“正經事”。
所以我家現在有個規定,當家庭成員有人提出,現在是我獨處享受時間后,其他成員都會自覺不打擾,不干預,直到獨處時間解除。
上興趣班路上,她的專屬發呆時間~
圖源:自己拍的
(當然,這個前提條件是小D大了。不過我設想過,如果孩子還小的,可以來個約定,一方提出后,隊友就需要頂上,養育孩子就是家庭分工協作,但最沒效率的就是,全家人手忙腳亂,但誰都沒休息誰都沒負責)。
而且我一直和小D強調(其實也是在說給自己聽的),真正被浪費的時間是不快樂的那些時間,如果感到快樂,哪怕“無意義”,那快樂本身也是意義所在。
我知道看到這里有人又要舉例刷短視頻了,你們自己去體會一下,一直無意識地刷短視頻,結束后我們真的是快樂的嗎?我想很少有人會發自內心覺得快樂的。
真正的快樂不是無腦地一個一個刷短視頻,反而是沉浸地看完一個2小時的電影,這個區別,我們大人自己要先能體會,再引導孩子。
圖源:自己拍的
03
空閑時間并不是越多越幸福
這么一段時間實踐后,我們全家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大家抱怨“時間不夠”的次數顯著下降了。少抱怨,真的可以凈化磁場,我感覺我們家庭的整體正能量都提升了。
而這也讓我非常深刻地認識到了一點,“沒錢沒時間”總是兩個我們愛拿來作為抱怨借口的事情,但其實很多選擇和改變,和“錢、時間”并不是正相關的。
圖源:自己做的
有個朋友A事業有成,很早就達到了“財富自由”的狀態,于是他在46歲的時候選擇退休。相比之前忙碌的生活,他有了大把的空閑時間,原本以為他會很開心,沒想到,他卻很焦慮。 他失去了目標感,每天不知道做什么,這反而讓他覺得挺痛苦的。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恰恰就是《時間貧困》一書里所提到的 倒U型曲線效應:書中指出,每天可支配時間少于2小時會帶來壓力,超過5小時則可能因缺乏目標感而降低幸福感。
圖源:自己拍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讓你對于“忙”有一個新的視角,如果你和我一樣,就此對時間管理有了新的啟發,那么也很推薦你們讀一讀《時間貧困》這本書。
今天分享的一些核心觀點來自此書,實踐根據我的理解做了改變。
老規矩,直接給大家要來了圖書鏈接,需要的自取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我來到京潤珍珠總部啦,昨天一下飛機立馬就進入他們庫房,做兩件事:檢查定制品還有挖福利品。
定制品全部人工檢查了一遍,另外也挖到了非常多的福利品,類似三位數買到Akoya的設計款耳環。 同等價位我的珠料最好,一樣的產品我的價格最低, 這是我給大家的承諾,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今天想給自己買珍珠的,明天有時間來蹲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