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當兵打仗,追求財富和名利也是人之常情。
但革命時期,偏偏有這樣一群先輩烈士,既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想升官發財——把名字刻在荒冢,把骨灰撒在大海,任由在他們襁褓下成長的我們,去評論其功過而不在意。
毛主席的親人,打響井岡山武裝斗爭第一槍的賀敏學,無疑是這樣一群“傻”的可愛的人中的一份子。
1954年6月,賀敏學進京述職,毛主席的女兒李敏很久沒有看到舅舅了,便前往賀敏學入住的酒店看望他。
毛主席得知這件事之后,高興的不得了,立馬就讓李銀橋用專車將他接到了豐澤園。
20多年未見,毛主席甚是想念,與賀敏學聊了許久。
主席著重肯定了其在革命中的突出貢獻,又細數賀敏學所參加的重大戰役,感慨著說:
“你有三個第一!”
賀敏學聽罷,也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多年以來的革命事業得到了最大的肯定——站在光里的未必是英雄,于黑暗中發出熾熱光芒的人,更值得銘記。
后來在警衛員口中得知,賀敏學行政待遇只有八級(副部長),毛主席感到詫異:
毛主席雖然厭惡裙帶關系,幫親戚謀職位等行為,可是他這位大舅哥,是長征前就入黨的老前輩了。
可以說,憑賀敏學對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絕對能夠也有資格評上更高職級的。
偉人大筆一揮,決定“舉賢不避親”。
隨著黨史研究人員對其人生經歷研究的深入,才知道賀敏學的人生,堪稱“半部革命史”。
一、鬧革命第一人
1904年,賀敏學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縣一個富裕家庭,父母從小教的也是“習得千金技,賣與帝王家”的傳統教育。
賀敏學耳濡目染帝國主義欺凌中華的故事,年紀輕輕就養成了任俠的性格。他嫉惡如仇,好為弱者打抱不平,這一點,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妹妹賀子珍。
賀子珍
民主革命爆發后,賀敏學自然而然就有了投軍報國的念頭,于1925年7月進入省城南昌的軍官子弟學院,學成之后立即加入了國民革命軍。
投軍一年之后,賀敏學由于武藝出眾,很快成為了北伐軍中的一名排長。有了手下后,賀敏學第一時間想的就是拉著軍隊回家鄉,推翻盤踞在江西作威作福的舊時代軍閥。
兩個妹妹賀子珍、賀怡聽說后也來幫哥哥的忙,兄妹三人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故事,至今在永新當地還是一段佳話,他們也被時人稱為“永新三賀”。
賀子珍、賀怡
在賀家兄妹三人的努力下,軍閥被趕走了,土匪也收斂了很多,但是他們并沒有得到上級的重用,北伐軍內部也出現了兵痞問題,危害甚至大于軍閥土匪。
此時正值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賀敏學眼見北伐軍內部兵痞眾多、貪污腐敗橫行,深感國民黨未來前途無望,于是在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也就是在同一年,全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工人階級共產黨員,永新當地國民黨右派更為猖獗,直接勾結當地土匪、豪紳,目標直指在當地領導群眾做農民起義工作的賀家人。
反動派的武裝暴動來的如此突然,以至于賀敏學沒來得及轉移群眾便被捕入獄,不過令他欣慰的是,妹妹賀怡提前收到風聲,險之又險的帶著父母逃向了外省。
二、上井岡山第一人
賀敏學在獄中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始終沒有向反動派屈服,因為他心里清楚,共產黨員絕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同志的性命,他始終堅信武裝革命會在不久之后爆發。
正如賀所預料的,在其被捕消息傳出之后,農軍同志第一時間就開始策劃解救行動。
他們設法聯系上賀敏學之后,便推舉他為永新暴動的領導者,讓他在獄中暗暗聯系其余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之士。
6月份,永新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賀敏學與農軍同志里應外合,很快攻破了縣城監獄,同時解決出了大批愛國志士,敵人在猝不及防下,竟被農軍一舉攻滅縣城府衙。
但源源不斷的敵人軍隊,不是新生的農軍可以抗衡的,在打退了幾波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后,賀敏學當機立斷,帶著部隊上了井岡山。
這也正是主席口中“上井岡山第一人”的由來。
都說“有燈就有人”,賀敏學在井岡山上豎了一面旗,立馬就有無數有志于革命的青年蜂擁而來,農軍的部隊很快就擴展到了幾千人,在短時間內就有了和當地國民黨軍隊叫板的實力。
但賀敏學并沒有因此,產生“搞場暴動打響名頭”的念頭,他心里清楚,革命不是兒戲,革命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搶地盤擴大勢力,而是為了百姓不受欺壓。
因此賀敏學在井岡山上站穩腳跟后,就積極聯系黨中央,希望在統一領導下,正確的進行武裝革命,而不是自己悶頭瞎干。
這一決定,不僅使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成為燎原之火,也讓他遇到了生命中最信任的親人,最可靠的戰友兼同志。
三、與毛主席的相遇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三灣,對當地農軍進行收編,賀敏學聽說中央的同志來了,十分高興,立馬便邀請毛澤東上井岡山,后者也欣然前往。
在井岡山上,兩人交流了大量關于革命的思想和展望,賀敏學當時便對毛澤東的才學和胸襟驚為天人。
并在了解了對方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新奇想法后,當即決定交出最高領導權,成為毛澤東手下部隊的一名將軍。
僅僅是思想上的交流,便能輕易交出手中所有權力,這恐怕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堪稱奇跡。但在真正共產黨員心中,這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行為。
不僅如此,賀敏學還將自己的妹妹子珍,派往毛澤東身邊進行文書工作。
1928年8月,紅軍內部某些部隊貪功冒進,進攻湖南失利后向井岡山撤退,毛澤東指揮賀敏學率領永新武裝迎接。
在這次阻敵戰中,賀敏學用繳獲而得的山炮多次打退敵軍,成功扭轉我軍戰敗以來軍心渙散的頹勢,振奮了士氣。
毛主席后來在《西江月·井岡山》中以“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告敵軍霄遁”一句,來紀念賀敏學率部英勇作戰的身姿。
經此一役,紅軍在井岡山上站穩了腳跟,妹妹賀子珍與毛主席兩人朝夕相處中也誕生了革命愛情,賀敏學知道這件事后,打心里為妹妹感到高興,并積極促成二人婚姻。
這一過程中,也有些閑話傳入賀敏學耳中,例如“賀敏學此舉是在學郭子興,下嫁馬皇后給朱元璋”,又或者是“希望妹夫日后飛黃騰達,自己能得些好處”之類的話語。
但賀敏學絲毫不在意這些閑言,因為在他心中:
“子珍是子珍,他是他,子珍和誰結婚,那是她自己的婚姻自由。”
他完全沒有因為賀子珍嫁給的是軍隊的領導,而覺得自己身份珍貴,他始終把自己看做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平凡的戰士,一個平凡的黨員。
四、勇于人先,甘為人后
轉眼到了長征時期,紅軍部分面臨被國民黨大部隊圍剿的風險,需要一支部隊留在贛南地區牽扯對方主力,也就是俗稱的“斷后”任務。
雖然紅軍戰士大都信仰堅定,在這樣危險的任務面前,也還是有畏懼情緒,恰好又是賀敏學站了出來:
“我是江西人,對這邊地形地貌熟悉,我來和國民黨捉迷藏!”
他做出這一決定后,便將父母和幺妹送出包圍圈,自己則一頭扎進了贛南茫茫群山中。
而長妹賀子珍也和毛澤東一道踏上了長征的道路——從此親人四散,三方僅以書信和電報有限來往。
經過八年艱苦抗戰,革命勝利也初見曙光,解放戰爭時期,賀敏學調任華東野戰軍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在渡江戰役中,賀敏學親率一團渡河追擊,被后世許多戰史研究者認定,稱為“渡江第一人”,“渡江第一團”。
戰爭時期賀敏學敢為人先,和平時期他卻甘為人后。
1955年全軍大授銜,許多賀敏學的老戰友,甚至是下級都被掇升,得到諸如“十大元帥” 、“十大將軍”、 “55上將”等等殊榮,而賀敏學卻像人間蒸發了一樣,突然淡出了人們視野。
他到底去了哪呢?可以說鮮有人清楚,有次還鬧出了“笑話”:
1956年,彭德懷彭老總有次在山西視察時,突然想起毛主席的親人賀敏學也在此地任職,于是就問當地領導:“敏學怎么沒來啊?”
誰知當地幾位領導想了想,都面面相覷:“敏學”這個名字他們也不太熟悉,難道是哪個大人物的化名或曾用名嘛?
沉默良久后,一個小戰士才不確定的說到:
“西北工程建設局,好像有個叫賀敏學的領導。”但他也不確定這人是不是首長口中的那個敏學。
不過答案很快通過一通電話揭曉了:此人正是主席的親人,革命先驅賀敏學。
原來啊,革命勝利后,賀敏學又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事業中,在其它戰友忙著爭功論座次之時,他卻偷偷來到大西北,響應國家“一五計劃”建設,躬身于礦業之中了。
因此彭老總見到賀敏學后,也是高興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笑道:
“你是小隱隱于市,大隱隱于野嘍!”
賀敏學卻不覺得自己這樣是埋沒于野,他常和下屬說:“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有事干部先上的風格,也是長征時期的共產黨員共有的精神品質,但在今天卻越來越難以見到了。
五、平凡與偉大
1988年4月26日,福州西湖賓館禮堂,門口橫幅懸掛著九個醒目大字:“沉痛悼念賀敏學同志”。
來往之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國家各級黨政機關干部,但唯獨沒有自己的妹妹賀子珍,因為她已經先其故去了。
該怎樣評價這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優秀同志,人民的好干部呢?
前來哀悼的省政協主席伍洪祥有挽聯——井岡摯紅旗,緊跟朱毛行;獻身為主義,不圖功祿名
可以說較好的總結概括了賀敏學的成就和高潔的品質,而現在的黨史研究人員,也對其成就予以高度評價。
尤其是“打響井岡山武裝革命第一槍”這一點,稱其不下于任何一位開國將軍所作出的貢獻。
但是,這只是官方說法,對于新時代的我們而言,更應該玩味其深層含義,畢竟單純的“偉大”,然后將其高高掛起,無異于是對老一輩革命精神的曲解。
我認為啊,賀敏學的一生,其實是平凡與偉大辯證統一的一生。
我們認為的“偉大”之處,如在“四一二”期間加入共產黨,在新時代不圖名不圖利等,可能在賀敏學,以及很多老革命前輩眼里,實在是不值一哂的行為。
在他眼里,正是因為小時候就見到鄉鄰受到軍閥土豪欺凌,所以才會萌生投軍的心思。
而國黨做的惡行,比他從小就痛恨的還有不如,即使他沒被捕入獄,恐怕也還是會再上井岡山吧?這樣的選擇,有什么值得猶豫的呢!
同樣的,有人說賀敏學新時代不熱衷權力,是品質高潔的表現,這樣的說法也有將人神化的嫌疑。
仔細想想,對于賀敏學和他們那一輩人來說,反帝反封建,再造新中國才是終極人生目標,畢竟沒有一個穩定的國家,再多的錢和權在外國侵略者面前,也不過是一條肥羊罷了。
所幸,通過許多許多人的犧牲,他們的人生目標已經完成了,你說賀敏學還會生起對錢權的心思嘛,他已經將一生的心思和精力用在革命事業上了。
剩下的,只是坐看云起潮落的閑適罷了。再退一萬步講,黨內個別的爭權奪利之輩,那個年代過來的,至多也就是為子女謀個前程罷了。
所以普通人看革命故事,真正學習的不是那些玄之又玄的戰役,也未必就是不怕死,勇于犧牲的精神。
真正能在新時代發光的,恰恰是如賀敏學這樣,能甘于平凡,完成自己這代人應有歷史使命的定力,那樣我們的一生即使不偉大,也不至于陷入新江西老表“提燈定損”的卑微中。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銜將軍賀敏學留在黨史上的三個“第一”》
2.《毛澤東稱贊的好人賀敏學》,林強
3.《碧血丹心戰驚濤賀敏學在大革命洪流中》,緯斌
4.《上井岡山第一人賀敏學在井岡山斗爭紀事》,緯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