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奧巴馬在白宮簽署醫改法案時說美國要領導世界一百年。
十年后特朗普的智囊在哈德遜研究所拍桌子喊話,讓各國直接給美國財政部打錢。
這個世界變得比翻書還快。
一、霸權的遮羞布:全球公共產品論
白宮經濟顧問史蒂芬·米蘭最近有個精彩發言。
他說美國給世界提供了兩樣東西,軍事保護傘和美元體系,現在該收保護費了。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們這些國家都在白嫖美國,得交錢。
這套說辭讓人想起紐約黑幫電影。
教父給商戶提供保護,代價是每月收份子錢。商戶要是敢不交,第二天玻璃就得碎一地。
米蘭開出的賬單更狠,五個選項擺上桌,從關稅到建廠,最絕的是直接給美國財政部開支票。
但現實總比劇本更荒誕。
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時,美國囤積26億劑疫苗,夠全國打四輪。印度求援時,白宮發言人卻說美國優先。
巴黎氣候協定說退就退,北溪管道說炸就炸,現在倒要別人為美國軍費買單。
這就像餐館老板把顧客鎖在火災現場,還要求支付消防車費用。
哈德遜研究所這個舞臺選得妙。
三年前它剛被中國制裁,就因資助臺獨勢力被拉進黑名單。如今同一屋檐下,保守派智庫和鷹派政客唱著雙簧,把霸權邏輯包裝成經濟學論文。
只是他們忘了,世界早就看膩了這種既要當裁判又要踢球的把戲。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用炮艦推銷鴉片,二十世紀美國用航母護航美元。
當年日不落帝國向殖民地征收"帝國防務費",如今白宮要全球繳納"現代文明稅"。
米蘭的演講里藏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傲慢,只是這次連遮羞布都懶得換了。
二、美元體系的吸血鬼獠牙
1974年尼克松和沙特國王的握手,締造了現代經濟史最精妙的吸血系統。
石油必須用美元結算,各國賺的美元又買美債,華爾街轉手印鈔繼續收割。這套循環玩了五十年,美國國債從6000億膨脹到35萬億。
相當于全世界每人給美國打白工兩個月。
新冠疫情期間的操作堪稱經典。
美聯儲三個月印鈔3萬億美元,比中國四十年外匯儲備還多。巴西雷亞爾暴跌30%,土耳其里拉腰斬,美國通脹卻讓全球買單。
這就像賭場老板自己加印籌碼,還要求賭客用真金白銀兌換。
米蘭說貿易逆差讓他心痛,可沒提美元霸權才是病根。
中國工廠三班倒造呼吸機,德國工程師連夜改生產線,越南工人縫制防護服。當全球真實財富在流動,美聯儲的印鈔機卻在空轉。
到底是誰在提供公共產品,華爾街的鍵盤還是富士康的流水線?
歷史給過答案。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美元承諾每盎司黃金兌35美元。等到1971年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全球外匯儲備瞬間變成廢紙。
現在的美元連黃金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要求各國用真金白銀供養虛擬經濟。
這種玩法連當年的大英帝國都不敢想。
三、覺醒者的反擊時刻
2025年春天,世界悄然改變。
歐盟把280億美元美國商品拉進關稅清單,從牛仔褲到波本威士忌,專挑紅脖子選民的心頭好。巴西超市貼著本幣結算告示,雷亞爾和人民幣的交易量半年翻倍。
就連日本首相都急得跳腳,說特朗普的關稅是國難。
美國制造業的遮羞布正在撕裂。
波音飛機五年墜毀十二架,流水線上的止痛藥比螺絲釘還多。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抵得上三個加州工廠。
紐約時報哀嘆,美國造不出像樣的高鐵,卻要中國為鋼鐵過剩負責。
歷史總在重演,但結局未必相同。
十九世紀英國用炮艦推銷鴉片,二十世紀美國用航母護航美元。當芯片代替艦炮成為新武器,深圳的流水線正在改寫規則。
就像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沒想到會敗給風車,華爾街還沒意識到,TikTok上跳手指舞的年輕人,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版圖。
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覆蓋38國,直接繞開SWIFT網絡。
東盟超市用手機掃人民幣付款,中東石油貿易24%用數字人民幣結算。深圳工廠的智能合約自動匹配低關稅路徑,寧波港的區塊鏈系統穿透3.6萬家企業供應鏈。
這場貨幣革命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要拆掉金融賭場的圍墻。
四、霸權黃昏與多極黎明
當歐盟宣布對美鋼鋁加稅25%,歷史仿佛回到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只不過這次反抗霸權的不是北美十三州,而是曾經的宗主國。
德國啟動萬億歐元防務計劃,法國企業暫停對美投資,意大利港口拒絕美國貨輪優先???。
這些場景讓人想起戴高樂當年運回黃金的決絕,更預示著單極世界的終結。
美元在全球儲備占比跌破55%,非傳統貨幣集體崛起。
人民幣在拉美礦場直接結算鋰礦,印度盧比打進中東勞務市場,東盟十國建立獨立清算網絡。
這種去中心化的貨幣格局,就像智能手機顛覆諾基亞帝國,TikTok瓦解臉書霸權,量變正在引發質變。
美國智庫開始討論"后美元時代"的生存法則。
哈德遜研究所的報告里藏著焦慮——當各國不再用真金白銀供養虛擬經濟,35萬億美債將成懸頂之劍。
這讓人想起羅馬帝國崩潰前的貨幣貶值,拜占庭帝國滅亡前的信用崩塌。
霸權可以印鈔,但印不出真正的生產力。
五、誰在書寫新規則
深圳碼農敲擊鍵盤時,華爾街的交易員正在顫抖。
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能自動執行關稅條款,義烏小商品城的跨境支付成本下降40%,東南亞漁民直接用人民幣購買中國農機。
這些場景比任何經濟理論都更有說服力——當技術革命遇上去美元化浪潮,新規則正在流水線上誕生。
歷史學家發現有趣現象:
英國霸權靠蒸汽機鞏固,美國霸權靠內燃機崛起,新秩序可能在鋰電池的嗡鳴中重構。
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建廠,比亞迪在巴西設研發中心,這些工廠輸出的不僅是產品,更是新的價值衡量體系——
用光伏板計算發展權,用電車定義競爭力,用芯片重新劃分科技版圖。
當米蘭在智庫演講時,TikTok主播正用十五秒視頻拆解美元霸權。
巴西青年學習中文比學英語更積極,沙特王儲把數字貨幣寫入2030愿景,德國車企排隊接入中國充電標準。
這些細節拼湊出的未來圖景,比白宮的經濟模型更接近真實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