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扎心且普遍的事情是:
那些缺乏動力和厭學的孩子,本身是很優秀的。只是他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依然對自己不滿意。
總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想上進又提不起動力來行動。越不行動,結果越不滿意,于是陷入了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逐中,開啟負循環。
為什么小學時各方面都很優秀,活成別人家孩子的完美小孩,步入初高中后就開始厭學了呢?
一個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
越優秀的孩子,越容易陷入完美主義。
過早的優秀,也是一個陷阱,讓孩子理所當然認為自己很牛,很厲害。
多年持續的正反饋,會給孩子一種錯覺:
他們可以做到事事完美。
再加上家長的高要求與高目標的投射,孩子完美主義的思維模式內化成了自我的反饋方式。
到了初高中后,那些小學中的學霸開始遭遇了挫敗感。放眼望去,竟然有那么多和自己一樣優秀的人,甚至比自己還要優秀。
父母這時又給了不恰當的壓力,也沒看到孩子心理落差背后的原因,一味的講道理:
既然你對自己要求高,那就加倍努力呀。不行動,咋能超越別人呢?
這些激勵在孩子內心有力量時說,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對于一個有心理卡點和心理落差的孩子來說,反而成為一種枷鎖。
家長意識不到的是,孩子之所以遲遲不行動,并不是不想上進,而是太想完美導致孩子擔心和恐懼,害怕失敗,害怕做不到,就止步不前了。
完美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奮斗式完美主義者,一種是評估式完美主義者。
前者是總渴望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有持續的正反饋,才能激勵孩子前行。
后者是努力的重點往往不是目標,而是對標自己和目標的差距。
當奮斗式完美主義受挫時,就會懷疑努力沒用,自我否認以及消極的自我攻擊。
評估式完美主義,由于花費太多時間來跟自己較勁,比如要找到環境,要準備好工具,要匹配絕佳的方法,時間都浪費在過程中,卻一步沒行動。
只要一點準備沒做好,干脆就不做,反而導致了更多的拖延和擺爛。
因為凡事永遠不可能有真正100%做好準備的那一天。
想要萬無一失,想要一切可控,用我必須,我應該的思維去完美對標時,往往還沒行動就泄氣了。
這時孩子覺得沒戲了,前路滿滿似乎每一步都艱難,于是泄氣干脆躺平了。
當孩子完美的訴求和要求沒辦法滿足時,都轉化為孩子的自我否認,自己太菜,所以做不到,孩子會想:
我什么都做不到,我真沒用。
停滯在這樣的負反饋中,孩子是沒有心力做任何事的。更難采取腳踏實地的行動。
沒有行動,自然沒有結果。而沒有結果,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和內耗,更印證了:
果然,我什么都做不好。
一個自我否認的閉環,完美呈現。
家長可能會說,我也勸孩子了,我也放低期待了,可是孩子怎么還是沒心力?
完美主義本身并沒錯,一個高的目標對孩子來說也有正向的啟發。但是只盯著高目標,不允許自己失敗和不完美。
一點的不如意就覺得自己失敗了,人生沒希望了,這是災難化思維。
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首先,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自己的不足。
目標需要匹配努力來實現,但目標不要一次定得很高,要跳一跳,夠得著。
每一次不足,都可以著眼于優化和調整,而不是挑自己的刺,然后內耗。
其次,細化目標,拆解目標。
一開始孩子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
引導孩子適當降低目標,放下完美主義要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拆分目標,將目標降低一點,走一步是一步,也好過在原地糾結和內耗以及自責。
最后,區分我不夠好和目前我做得不夠好。
我不夠好,是一種負面的標簽。
而目前我做得不夠好,是檢索自己當下還可以有哪些調整和優化。
一件事沒做好,不代表人不好,更不代表沒用和失敗。
不放大失敗的影響,也不執念于我必須要完美,才能正視現實,接納自己,更利于調整和重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