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阜新市總工會精細化升級工會驛站建設體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旭 通訊員 潘巖 任爽
春陽正熾,阜新市八一路藍騎士工會驛站內,外賣員孟慶達摘下被汗水浸透的頭盔,熟練地刷臉打開智能門禁,將自帶的午餐放進微波爐里。微波爐的嗡鳴聲與手機接單提示音交織成獨特的生活協奏曲。“以前跑單累了沒個歇腳的地兒,現在手機一查就能看見24小時的‘家’,還能給手機充電、熱飯。等單間隙,還可以看看我們‘職工書屋’里的各種圖書,累了還能和哥們打打乒乓球。”
像孟慶達一樣的戶外勞動者,始終是“娘家人”心上的牽掛。市總工會以工會驛站為支點,再次撬動服務能級躍升——通過探索實踐“新雙15工程”,既推樹15%的工會驛站為最美驛站立標桿,又打造15%的驛站升級為24小時智能化驛站探新路,將臨時歇腳地兒錘煉為戶外勞動者的精神港灣。
截至目前,阜新全市353家工會驛站如珠鏈綴成“15分鐘職工服務圈”,覆蓋社區、加油站、快遞點等場所。獲評全總、省總、市總“最美工會驛站”72家,向上申請升級為24小時智能化驛站47家。“新雙15工程”在完成計劃目標后持續進化,正向著服務精度與情感溫度的新坐標進發。
溫馨的背后,是工會人步履不停地探索與實踐:
共建模式的多元突破。市總工會通過工會自建,與窗口單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金融機構、愛心企業和商戶(加油站、電信營業廳、便民藥店等)共建的方式,創新構建“1+N”工會驛站建設體系,打造了多功能融合型服務場景。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市總工會錨定有統一標識、合理布局、健全設施、完善功能、規范管理、地圖可查“六有”標準提質效。看似簡單的“六有”標準背后,是一場服務供給的結構性改革——全市353家工會驛站累計服務5.7萬人次。其中,52家“24小時不打烊”驛站、107家延時服務驛站,讓戶外勞動者“早晚有去處,冷熱有照應”。
管理機制的破立并舉。市總工會成立工作專班,深入全市工會驛站,與職工面對面、心貼心,及時了解掌握工會驛站運營情況和戶外勞動者服務需求,研究出臺了一批針對性強的驛站運營維護措施。同時,在2024年“工會陣地建設整治年”里,以開展職工服務陣地大普查工作為契機,跟蹤督促驛站改進完善,取締了39家低效站點,新建驛站57家,同步出臺4項管理制度,實現“月調度、季調研”常態化,確保每個驛站都成為經得起檢驗的民心工程。
智慧服務體系的溫情迭代。這種“刀刃向內”的改革舉措,讓資源向優質站點傾斜。2024年,市總工會積極向上申請4.7萬元專項智能化改造資金,為藍騎士驛站、中國石油驛站等站點分別安裝了刷臉門禁、智能體脂儀、智能血壓儀。如今,在高德、百度地圖、職工之家APP等網上平臺搜索“工會驛站”,353個點位如繁星散落。
服務供給的精準抵達。市總工會依托工會驛站延展服務觸角,構筑幫就業平臺——全市117家驛站設立就業宣傳欄,發布22期招聘信息,幫助300余名勞動者實現就業對接;搭建權益維護的平臺——8家驛站引入“百名律師進企業”項目,開展普法講座12場,調解勞動爭議3起;打造技能提升的平臺——通過舉辦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代訓,為新就業群體鋪設成長階梯;塑造文化凝聚的平臺——工人文化宮驛站全年舉辦書畫展覽、詩歌誦讀等文化活動41場,吸引3.5萬人次參與。更令人動容的是,最近,田芳芳、馬馳、呂麗等市總工會干部騎上自行車、帶上打氣筒,利用工作日上下班途中,為職工群眾提供輪胎充氣等服務,將學雷鋒志愿服務與工會驛站工作深度融合,創新開展騎行工會驛站建設。
“我們不是在‘建驛站’,而是在編織一張‘工會主導、多方參與’的民生服務網。”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系統工程通過就業服務、法律護航、技能賦能和文化滋養,讓工會驛站從物理空間升華為職工信賴的“服務樞紐”,在精準對接需求中持續釋放工會組織的溫暖。
從基礎保障到品質服務,從物質供給到精神滋養,工會驛站的“升級”之路,正是新時代市總工會“服務大局、服務職工”的縮影。當353個驛站的燈光在阜新的夜色中次第亮起,照亮的不僅是戶外勞動者的歸途,更是一座城市的溫度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