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紅軍時期,我軍部隊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支部隊,團長連帶三個主力師師長全部壯烈犧牲,只剩下參謀長帶領不足千人成功突出重圍。
這位參謀長痛定思痛,帶隊深入敵后,跟敵人繼續(xù)戰(zhàn)斗,最終成長蛻變成開國大將,這場突圍戰(zhàn)役卻成了他一生難以忘卻的痛,死后還想將自己埋葬在紅軍戰(zhàn)友犧牲的這個地方。
是什么原因,或是誰讓這支部隊損失如此慘重。
一、組建抗日先遣隊
1933年,日軍占領東北三省后,開始向華北地區(qū)迸發(fā),可此時的老蔣還將趕走侵略者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國家和國際調停,另一邊則是加緊消滅紅軍部隊的步伐。
自1933年開始,紅軍前四次反圍剿獲得勝利后開始驕傲,最后一次戰(zhàn)役因錯誤指揮,走上錯誤的路線,此后實力大損,無法與敵人正面對決,蘇區(qū)在敵人的圍剿下越來越小,最后被迫轉移。
為了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制造我軍南下的假象,毛主席命令當?shù)丶t軍部隊在皖南地區(qū)聯(lián)合軍民發(fā)動暴動,以引開敵人注意。此時紅七軍團接到新任務,帶隊抗擊日軍侵略者。
為此組建了這支“抗日先遣隊”,此時粟裕同志就在這支隊伍中擔任參謀長這一重要職務。他們以為大部隊會緊隨其后,卻不知自己是一支北上孤軍,真正的任務是為大部隊吸引敵人一部分注意力。
紅軍主力部隊選擇向西南方向轉移,準備長征。這個決定有些殘忍,但為了保全革命力量不得不為之。即便其他部隊遭受損失,紅七軍團仍將作為革命的火種,將革命信念傳承下去。
抗日先遣軍的前身就是粟裕此時所在的紅七軍團,這支部隊非常年輕,北上的時候,部隊成立還不到兩年,軍團長的年齡也十分年輕,才21歲,能成軍團長,證明他的能力非常出色,他就是尋淮州軍團長。
粟裕也是后被派到這支部隊的干部,紅軍先遣隊起初人少槍少,在前進路上多次遭遇敵人的進攻,消滅不少敵人,繳獲一大批武器彈藥,有裝備,部隊減員也很嚴重。
行至半路,他們突然接到新的命令,攻打國軍占據(jù)的福州城,偽裝成紅軍主力部隊,為大部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可尋團長接到命令后頓時苦笑起來,就他們這支部隊去跟國軍一個團硬碰硬。
敵軍守城的將士還是國軍戰(zhàn)將王敬久,是一塊硬骨頭,可上級的命令,他們不敢不聽,只好硬著頭皮去跟敵人雞蛋碰石頭,結果可想而知,部隊還沒打到城墻下面就被敵人發(fā)現(xiàn),邊打邊撤損失慘重。
先遣隊半夜進攻,使用聲東擊西的戰(zhàn)略,聲勢非常浩大,就連老蔣都知道這件事,特地派遣善于追擊的俞濟時帶一隊人馬前去追擊,這支國軍追剿部隊非常鍥而不舍。
尋淮州帶領部隊打游擊,怎么也甩不開敵人的追擊,逃著逃著,部隊闖進閩東地界,還遇見一支友軍,就是粟裕未來麾下大將葉飛自己組建的部隊,紅七軍團在敵人追擊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遇到葉飛想把他吸納進隊伍中,可考慮到其他復雜情況,只好暫時擱置,最后兩支部隊做了一個交易,拿槍換人,紅七軍團進行人馬補充,繼續(xù)朝北進發(fā)。
同年十月份,我軍在此跟蘇區(qū)另外一支部隊紅十軍相遇,兩部合并之后成了未來的紅十軍團,兩部合并,需要一個主次分明,選出一個軍團長和參謀長。
很快決定領導人選,參謀長并沒有變,可在軍團長選擇上,眾人有不同意見,尋淮州同志落入下風,被貶為師長,部隊的領頭人換成黃埔一期高材生劉疇西同志。
正是在這次部隊合并中,粟裕遇到自己人生中另一個知己方志敏同志,可惜兩人共事不久,就天各一方,成了粟裕心底的遺憾。
二、軍事天才尋淮州
黃埔生雖然能力超強,但實戰(zhàn)經驗不一定豐富,而21歲的軍團長尋淮州同志,一開始是跟在毛主席身邊學習游擊戰(zhàn)術,一次他身兼重任跟,帶隊襲擊國軍部隊,他們趁著夜色掩護,想趁敵人熟睡進攻。
戰(zhàn)略實施的非常完美,敵人遭遇重創(chuàng)慌不擇路間闖進我軍設定的伏擊圈內,遭到四面八方的火力打擊,瞬間被嚇破膽,一部分人被當場擊斃,一部分人舉槍投降。
之后尋淮州緊緊跟隨毛主席這位軍事指揮官,一邊觀摩一邊學習,無論大小戰(zhàn)役,戰(zhàn)后都要搞明白如何安排部署,為此他纏著毛主席給他講解。
組建紅七軍團前,他是紅五師的戰(zhàn)士,經歷大大小小數(shù)十場戰(zhàn)役,積累非常豐富的經驗,正是看他可堪大任,才派他帶隊去吸引敵軍的注意力。
一開始尋淮州同志的副手是蕭勁光同志,后來因為他有別的任務,才離隊前往黎川地區(qū),跟粟裕等人分別,此后尋淮州在粟裕的輔助下,一路北上,此時的粟裕已經展現(xiàn)出不俗的指揮天賦。
作為參謀長,他多次獻計獻策,借助自然天氣這個法寶,多次帶隊成功突破敵人的防守,兩個人的精心配合,一人帶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另外一個人則是帶隊襲擊國軍的營地,獲得需要的武器和彈藥。
為部隊能夠繼續(xù)北上保駕護航,一路上抗日先遣隊在尋軍團長的率領下面一邊前進一邊攻打國軍占據(jù)的城鎮(zhèn),吸引敵人注意力,部隊也在這一過程中吸納有志之士加入到隊伍之中。
跟其他部隊合并之后,他們接到任務分開,尋淮州開始帶領麾下的19師靈活作戰(zhàn),襲擾國軍部隊,主要目是分散一下敵軍的注意力,減輕對贛閩蘇區(qū)的封鎖力量,能夠撕開一道屏障進入其中建設根據(jù)地。
三、譚家橋戰(zhàn)役
此時蘇區(qū)只有紅十軍團這一支隊伍,根本無法應對敵人的入侵,為此,急調尋淮州的19師回到蘇區(qū),一同抵御敵人的入侵力量,此時尋淮州部已經是敵人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因為他利用毛主席親自傳授的游擊戰(zhàn)術,在常山地區(qū)跟敵人交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跟當?shù)氐谋0矆F交手,成功將敵人擊敗,在譚家橋戰(zhàn)役爆發(fā)之前,他就曾帶領部隊跟其交手。
可此時的王耀武十分稚嫩,又怎能跟尋淮州這樣一個作戰(zhàn)豐富的紅軍將領對陣,很快就落入下風,被我軍打的潰散而逃,王耀武成功逃了出去。
老蔣得知此事,知道尋淮州和方志敏對國軍都有很大的威脅,隨后立馬派遣空軍輔助俞濟時帶隊圍剿方志敏部,此時這位剿總司令連帶心腹部隊共計十幾支部隊組成的。
來勢洶洶,我軍在人數(shù)和武器方面都不占據(jù)優(yōu)勢,我軍想要反擊,敵軍飛機就轟炸襲擾,使得戰(zhàn)士們疲憊不堪,在接下來的追擊過程中,王耀武追的最緊,方志敏得知此事,想要在烏泥關和譚家橋附近伏擊對方。
可此時的王耀武吃一塹長一智,步步為營,劉疇西率部進攻,卻派遣20和21師主動進攻,因為兩支部隊剛剛合并,相互協(xié)作能力比較差,敵人吃一塹長一智步步為營,很快占據(jù)上風。
戰(zhàn)士們不計傷亡拼死抵抗,卻無濟于事,尋淮州師長在戰(zhàn)斗中被敵人的子彈擊中,雖然被抬走轉移,卻因為當時醫(yī)療條件簡陋感染犧牲。
沒了紅19師的幫助和掩護,方志敏和劉疇西的處境更加艱難,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傷亡更加嚴重,子彈幾乎消耗殆盡,還沒有補給,最終二人被敵人逮捕,他們死不投降敵人,最終惹惱老蔣英勇就義。
這一戰(zhàn)損失慘重,他最敬重的大哥尋淮州身死,粟裕帶著殘部沖了出去,卻在心底埋下報仇雪恨的想法,最終他選擇帶隊深入蘇區(qū)敵后搞破壞,開始自己的崛起之路。
結語
粟裕將軍晚年一直記掛著這件事,臨終前他叮囑兒子,不要把他葬到八寶山,而是埋葬在他曾經留下戰(zhàn)斗足跡的地方,陪著已故去的戰(zhàn)友,其中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譚家橋地區(q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