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將帥廳內,張云逸大將的銅像目光深邃地注視著遠方。這位經歷了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五大戰役的傳奇將領,用六十年的革命生涯在中華大地上書寫下血色詩篇。
他不僅是百色起義的星火傳遞者,更是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奠基人之一,在革命戰爭的烽火中錘煉出獨特的軍事智慧與政治品格。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張云逸大將的故事。
張云逸的革命生涯是從1908年開始的,這一年,年僅16歲的張云逸考上了廣州黃埔陸軍小學,在學校,張云逸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具備了初級軍官所需的軍事知識,不久,張云逸加入中國同盟會,為了表示自己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張云逸第一個用小刀割破手指,滴血為誓:
“殺頭尚且不怕,流點血算得了什么?”
隨后的斗爭中,張云逸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從廣東陸軍速成中學畢業后,歷任排長、連長、營長、旅長等職,甚至還跨入了廣東國民政府從政的行列,受到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高度贊揚。
1926年,張云逸率部參加北伐戰爭,作戰中,張云逸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被提拔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5師參謀長,甚至還被授予國民革命軍少將軍銜,在戰爭的過程中,張云逸的思想全面向左,由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
大革命失敗后,與絕大多數共產黨人一樣,張云逸心中的革命信仰從未改變,他率領部眾齊聚廣西右江地區,發動了著名的百色起義,在廣西這片熱土升起一面鐮刀錘頭的火紅軍旗,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由此誕生,張云逸毫無疑問成為這支部隊的軍長,他的傳奇故事還在繼續。
1930年,紅七軍軍長張云逸率領三千多將士從廣西河池縣出發,經過一年的時間,轉戰千里與中央紅軍會師于于都縣橋頭圩,受到中革軍委副主席和總司令朱德的親切接見,從1932年開始,張云逸歷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武漢宣告成立,張云逸特意到澳門將葉挺請回來當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為參謀長,在接下來的抗戰中,張云逸不僅率領新四軍在江南大地重創敵寇,還成功組建第三支隊。
“皖南事變”后,我黨從民族大義的角度出發,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張云逸擔任副軍長,在接下來的四年里,張云逸與陳毅等新四軍將領密切協作,開辟了華中地區抗日的新局面,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9年9月,中央任命張云逸為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并擔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然而在接下來的剿匪戰斗中,張云逸卻受到主席的點名批評,主席直言不諱地說廣西是全國剿匪成績最差的一個省,以張云逸為首的廣西省委在工作方法上存在重大的缺陷,犯了寬大無邊的錯誤。
1952年,張云逸因身體原因到北京休養,廣西軍區司令員一職由李天佑接任。
1955年9月,張云逸被授予大將軍銜,鑒于張云逸為革命事業所作的貢獻極大,毛主席特批張云逸享受元帥待遇,由此,張云逸成為唯一享受元帥待遇的大將。
1974年11月,傳奇大將張云逸在北京逝世,毛主席稱贊他“數十年如一日奮斗不息,是模范的共產黨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