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總感覺頭痛,就像有人在我太陽穴敲鼓……”來自江西的患者小周拿著當地醫院的顱腦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查報告單,上面赫然寫著“左側頸內動脈瘤”。
這個突如其來的診斷,讓他嚇了一跳:“我平時能吃能睡,怎么就長瘤了?”雖然醫生建議手術治療,但動脈瘤未破裂,日常影響不大,所以并未治療。隨著時間推移,日常偶有頭疼,經多方面的考量,他選擇到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尋求進一步治療。
血管分支帶來的治療難題
經初步診斷,上海冬雷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蓋延廷認為小周的左側頸內動脈瘤目前未引發嚴重癥狀,但鑒于其存在破裂的高風險,建議盡快進行手術干預。
腦動脈瘤,就像血管壁吹出的泡泡,我國每100個成年人中就有2—5人攜帶這種“不定時炸彈”。這些“血泡”尤其偏愛30-60歲的職場主力軍,女性更是高危人群。蓋延廷在向小周介紹時,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就像老化的自行車胎容易鼓包,高血壓、吸煙、遺傳等因素會讓腦血管壁變脆弱。”
更棘手的是,有些動脈瘤還像“八爪魚”般伸出血管分支。這種動脈瘤上還存在分支血管的情況在臨床上并不罕見,約30%的動脈瘤生長在血管分叉處。前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等區域就是“重災區”,錯綜復雜的血管網絡讓這些“炸彈”的拆除難度直線升級。
“這些分支血管并不是可有可無!”蓋延廷指著影像圖解釋,“每根血管都承擔著給特定腦區供血的重任,就像給城市供電的不同電纜。所以對于這類動脈瘤的治療,重難點在于如何處理掉動脈瘤的同時,保留血管分支的正常功能,避免損傷這些重要血管,引起并發癥”。
傳統治療如同“堵漏”——用彈簧圈把動脈瘤塞得密不透風。但遇到血管分支時,這種“蠻力填塞”可能連正常血管一起封死,導致腦梗、偏癱等嚴重后遺癥。小周的病例正是典型代表。他的動脈瘤上正好有血管分支。
給血管穿上“智能防護網”
面對這種“帶血管分支的動脈瘤”,主要有3種解決方案。傳統方案主要是采用2種方式,其一就是開顱夾閉,但此類開顱手術創傷比較大,也有一定動脈血管閉塞的風險。其二就是用彈簧圈填塞動脈瘤,就像用鋼絲球堵住破口。但若分支血管剛好長在瘤體上,填塞時可能誤傷“無辜”,導致血管閉塞。
新一代“密網支架”化身智能濾網,撐開血管后,既能阻擋血流沖擊動脈瘤,又能讓分支血管自由穿行。就像在破損水管外罩層細網,既止住漏水,又不影響正常出水口。
這種“疏而不堵”的策略,讓手術安全性大幅提升,術后恢復也更快。患者及其家人最終選擇了這種微創方案。
手術當天,蓋延廷團隊開始了這場精細而復雜的手術。他們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手術器械,將密網支架精準地放置在動脈瘤的頸部,編織出一張張精密的網格,為患者的血管穿上了“智能防護衣”。
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手術,周星星終于被推出了手術室。他的家人焦急地等待著,當得知手術成功時,他們激動得熱淚盈眶。周星星也在術后的恢復中逐漸康復。
現代醫學早已不是“開顱手術”的單一時代,密網支架、血流導向裝置等創新技術,讓腦動脈瘤治療進入精準微創時代。就像周星星接受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既拆除了“炸彈”,又保護了珍貴的血管網絡。記?。涸绨l現、早干預,才是應對“顱內不定時炸彈”的最佳策略。
醫學科普:腦動脈瘤破裂有多危險?
首次破裂死亡率達35%,二次破裂飆升至60%~80%!及時治療是關鍵。
腦動脈瘤破裂前常“悄無聲息”,但以下情況需警惕:
1、突發劇烈頭痛(像“雷劈般”疼痛)
2、單側眼皮下垂、視物模糊
3、家族中有人患過腦動脈瘤
4、長期高血壓、吸煙、酗酒
預防動脈瘤破裂,從日常護血管開始:
1、控血壓:少吃鹽,定期監測
2、戒煙限酒:尼古丁會“啃食”血管壁
3、避免用力過猛:便秘時別憋氣使勁
4、保持好心態:情緒激動易致血壓飆升
專家建議,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2年做一次腦血管檢查,高血壓患者更要嚴格控制血壓。當出現持續頭痛、視物重影等癥狀時,請立即就醫。
原標題:《頭痛如敲鼓,竟是腦動脈瘤上長出血管分支,專家精準拆彈給血管穿“防護網”》
欄目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