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的就是緣分,留下的就是朋友。”若無意外,每天下午1點58分,“支書助農團”賬號總會準時開播。
只不過,和大部分直播間里精致的主播們有些不同,這里的主角,是三個40歲左右、略有些“糙”的中年男人。他們身著西服、佩戴著黨徽,用并不標準的普通話,重復著上述語言。
在他們的直播間里,賣過地瓜、核桃、黃豆,也買過櫻桃、紅棗、山桃。最近這段時間,出現在他們直播間的是當地的各種花茶,有胎菊、玫瑰、茉莉、洛神花等。
正在直播的柏宗普、尚國營、高安勤(左起)。
長時間觀看他們的直播,就會發現,其實這三位主播并不專業,磕巴、說錯詞是常有的事,甚至會出現直播突然中斷的情況。饒是如此,那些涌進直播間的粉絲,并沒有對這些提出苛責。
如果你知道他們的身份,可能就會恍然大悟。三位主播中:皮膚黝黑、瘦瘦的那位,是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葫蘆套村黨支部書記尚國營;戴著眼鏡、胖胖的那位,是徐莊鎮藤花峪村團支部書記高安勤;表情總是很嚴肅、個子高高的那位,是山亭區西集鎮南河岔村黨支部書記柏宗普。
三個人的合作開始于2月6日,截止到3月底,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他們一起直播了50次,從剛開始的直播銷售額為零,到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14萬元,如今,經他們直播間銷售出去的各種農產品,總額已經超過了100萬元。
嘗試:幫老百姓把山貨賣出去
3月19日早上8點,尚國營就開始忙活起來。一家來自北京的文旅企業到山亭區考察,將最后一站選在了葫蘆套村,他要安排好具體接待事宜。其間,他還抽空處理了幾件村里的瑣事。
自2022年從濟南回葫蘆套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之后,尚國營對這些工作早已駕輕就熟。近些年,葫蘆套村依托優越的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年平均接待游客超過40萬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特色村。
“大嫂子在家嗎?快來拍視頻嘞!”
“又拍?”
“天暖和了,以后得天天拍。”
上午10點半,處理完所有工作,尚國營招呼村里幾位年過七旬的老奶奶,一起到村里小橋邊拍攝短視頻,介紹他最近在直播間銷售的花茶。
沒有任何劇本,拍攝設備只有一部手機。尚國營和每個人簡單地說了拍攝時要說的話和要做的動作,正式拍攝就開始了。
尚國營在村里拍攝短視頻。
看得出來,相對于直播,尚國營在拍攝短視頻上要熟練許多,他從2023年初就開始嘗試拍攝短視頻。“一開始是為了宣傳我們村,后來發現村里很多老百姓種的山貨賣不出去,就開始嘗試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幫老百姓把山貨賣出去。”
2024年9月,為了把更多的山貨銷售出去,42歲的尚國營開始嘗試直播帶貨。
“第一場直播賣的是我們本地的板栗,當時賣了400多單、2000多斤,29塊9一單,第二天賣出去1000多單。”后來,他在直播間賣過當地的山核桃、花椒、地瓜等農產品,最多的一次賣出了5000多單,總銷售額高達七八萬塊錢。
第一次面對直播鏡頭,尚國營非常緊張。“一站到鏡頭前,就說不出來話,磕磕巴巴,不會介紹產品,也不懂運營,上鏈接也不及時。最擔心貨賣不出去,人家會笑話咱。”后來看到那么多人下單,尚國營才沒有那么緊張了。
適應鏡頭之后,尚國營開始通過觀看別人的直播間,學習一些話術和流程。“自己慢慢學習、摸索、模仿,看得多了自然就會了。”
村民們圍在一起觀看拍攝效果。
其實,第一次直播帶貨就能有這么好的效果,多少有些出乎尚國營的意料,也讓他有些措手不及。“賣出了這么多單,兩三千斤,我們要先從老百姓手中收購,平臺要求我們48小時必須得把貨發出去。一開始真是很忙活,當然也踩了不少坑。不懂該怎么包裝,那時氣溫高達三十八九度,我們也沒加冰塊,一些客戶收到貨之后沒有及時放到冰箱,導致收到的貨都壞掉了,最后只能賠付。”
不過,尚國營說,他們從村民手里收貨,價格要遠高于市場價格。“拿我們這的地瓜來說,菜販子來村里收購,是2毛3一斤,我們從老百姓手里收,是8毛1斤,高好幾倍。”
堅持:幫父老鄉親把每斤農產品多賣幾毛錢
10點58分,當尚國營在葫蘆套村拍攝短視頻的時候,高安勤在藤花峪村準時開始了當天的直播帶貨。
1988年出生的高安勤,碩士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2017年放棄了在海外年薪60萬元的工作返鄉創業。他通過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銷售當地的櫻桃、地瓜等農產品,助力山貨出山,年銷售農產品130多萬斤。
2024年8月份,高安勤開始嘗試直播帶貨。“一開始主要帶我們當地的小米,第一場直播掛零,兩三場之后,才慢慢有了好轉。”
在中秋節前后,高安勤通過直播帶貨,一天能銷售一噸小米,銷售額破萬;10月份幫附近的老鄉賣冬桃,兩個多小時賣了2200多單,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了5萬元。
當時,他以每斤高于市場3毛錢的價格,收購了村民的冬桃。“我們去年賣了20多萬斤冬桃,附近幾個鄉鎮的桃子基本上都被我們賣出去了。”
逐夢何必去遠方,家鄉也是好地方。很多人都問過高安勤同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放棄海外高薪回鄉?”他說:“因為一直堅信,我們努力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脫離貧困的山區,而是為了讓山區能夠脫離貧困。”
高安勤在直播售賣山楂、地瓜、香油等農產品。
“山里的父老鄉親,手里有很多小米、地瓜、山楂,如果我們不幫他們賣,他們只能等小商小販來收,肯定賣不上價格。”高安勤說,去年櫻桃上市的季節,他一天可以賣出兩萬單、十萬斤櫻桃。“如果我們每天都能保持這種銷量,當地市場的櫻桃能賣到五塊錢,當我們這兩萬單不收的時候,櫻桃直接從五塊多降到了兩三塊錢。”
高安勤說,這也是他毅然選擇開始直播帶貨的初心。“就想幫這些父老鄉親們,一斤多賣那么幾毛錢,不至于放在家里爛掉。”
聯合:讓更多的山貨出山
下午1點多,剛剛下播的高安勤,匆匆吃了幾口飯,來到了位于山亭區抱犢崮路的一處電商基地,和尚國營、柏宗普兩位村書記匯合,準備下午1點58分的直播。
他們結識于去年的一場培訓。2024年7月,山亭區成立青年黨支部書記電商聯盟,并多次舉辦電商直播帶貨培訓班,動員村黨支部書記積極參與,開展公益助農直播,宣傳推介當地特色農文旅產品。當地還為有意向嘗試直播帶貨的村書記們提供了免費的直播基地。據悉,當地已經有10余位村書記開始直播帶貨,同時有多人意愿強烈。
2025年2月初,剛剛過完春節,各自為戰的幾位村書記們,決定抱團發展。他們組成了“支書助農團”,開始同框直播。
正在直播的幾位村書記。
除了作為主播的尚國營、高安勤、柏宗普外,還有山亭區電商協會副會長、水泉鎮青年人才創業興村黨支部書記馬寶學“隱藏”在幕后負責運營工作。
四個人信心滿滿,成立了新的賬號開始直播帶貨。然而,一開始就被潑了冷水。“最初的幾次直播,兩三個小時,只能賣幾十塊錢。”
不過,他們并沒有產生放棄的念頭,而是不停地學習,不停地調整。“村書記帶貨,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語言,也不需要高端的直播間,可能在我們村口、在村委會,或者是隨隨便便找個田間地頭,就是我們最好的直播間。”
終于,3月1日,單場直播銷售額超過了7萬元,這是他們幾人單獨直播時從沒有達到過的成績。“都很激動,有一種終于熬出來的感覺。”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們一起直播了50次,從剛開始的直播銷售額為零,到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14萬元,如今,經他們直播間銷售出去的各種農產品,總額已經超過了100萬元。
正在直播的幾位村書記。
除了每天下午直播的兩三個小時之外,他們還要處理村務,同時每天還要單獨在自己的賬號上直播一兩次,這讓他們的一天變得異常忙碌。
“增加很多的工作量,我現在基本上每天有四五場直播。身體累其實是次要的,關鍵精神得高度集中,特別累。”高安勤的日常,其實就是其他幾位書記的縮影。
尚國營每天最少要直播兩場,每次兩個小時左右。“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有時候腿都腫起來了。雖然辛苦,但是每當想到做這些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看到老百姓給我豎起了大拇指,真的感覺所有的累都不叫累了。”
除此之外,還會有一些不好的評論或者留言,也會給他們帶來壓力。“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他們認為作為村干部,在村里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了,做這些是在瞎搗鼓、不正干。也有人會直接說,你就是個假支書,你是助的誰的農?”
不過,最讓他們難受的是,直播的銷量不好。“貨賣不出去,直播間還沒人,這是最讓人崩潰的。但是也要堅持下來,一旦沒有了狀態,有可能下一場直播,更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下午1點58分,“支書助農團”賬號準時開播。一部手機、一個支架、兩盞燈、一臺電腦,這就是他們所有的設備,略顯簡陋。
“三、二、一,上鏈接”“拍二發三、拍三發五”“拼手速、拼網速”……尚國營、高安勤、柏宗普三位村書記,操著一口夾雜著棗莊口音的普通話,在手機鏡頭前介紹當地的農產品,情緒飽滿。馬寶學坐在鏡頭后面的電腦前,不時給三位主播發出指令。
記者注意到,不到3分鐘時間,150單商品就已經被搶光。
直播結束后進行復盤。
不過,他們的直播間也是狀況頻出。如直播一開始,尚國營才發現自己忘了戴麥克風;直播剛開始半個小時,直播間觀看人數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他們主動關閉了直播,幾個人坐下來一起探討原因,究竟是情緒不夠,還是流程太趕。間隔半個小時后,才又繼續開播。
而對于這些,他們早已習以為常。
未來:尚國營、高安勤、柏宗普們,會越來越多
下午4點半,直播結束,經過短暫的復盤,幾人各自散去。柏宗普回村處理村務,馬寶學向前來學習直播帶貨的村民傳授經驗,高安勤則應邀去為尚國營晚上的直播助力。
離開之前,記者問及以后的打算。四人不約而同地說,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書記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來。“想把老百姓的山貨都賣出去,僅憑我們幾位村書記,根本就不可能。每個地方的特產都不一樣,如果我們村書記都來做這件事情,就能把更多的農產品銷售出去,讓山貨出山,讓所有老百姓都受益。”
“既然直播帶貨這件事,能真正幫老百姓把農產品銷售出去,真正讓老百姓提高收入,再也不用發愁種出來的農產品沒人買,這件事我們村書記不帶頭先去做,那誰去做呢?”尚國營向記者發出了這樣的反問。
其實,近年來,山東涌現了不少因助農直播而走紅的村書記。如擁有23萬粉絲的“小夏書記”,是濰坊市北王家碼頭村黨支部書記夏俊磊;擁有21萬粉絲的“三個村支書”,主播是三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分別為夏津縣后趙莊村前任村支書趙連利、趙德福及現任黨支部副書記趙連銀……
如今,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村書記們在網絡空間為當地農產品“代言”,用“小直播”開辟鄉村振興、產業富民“大市場”,讓更多人看到了他們腳下的農田、手中的農產品、身邊的農民和農村。
下午5點56分,尚國營的賬號開始直播,雖然直播間的場景換了,主播也變成了他和高安勤兩個人,但不變的是他們飽滿的熱情,和直播間售賣的那一單單產自當地的農產品。
(大眾新聞·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穩 記者 陳俞印 棗莊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