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2022級抽象雕塑創作課
課程名稱:抽象雕塑創作
授課教師:苗鵬 羅丹
授課學時:80
2022級學生(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白本羽 陳佳豪 高溪若 高媛媛 郭耀偉 郝昕儀 賀茹琪 蘭紫涵 李萱 劉睿琪 呂婷玉 馬玥 毛嘉幸 明玥彤 邱欣宇 沈雨諾 拓博涵 王茜 王瑞瑄 王怡霏 王子翾 夏明潔 向光泰 徐鈺驍 薛彭杰 燕柏樺 楊偉棟 張達 張棋軒 張樹恒 張婷婷 張欣彤 趙錦毅 趙瓏珍 趙梓欽 鄭昕怡 周菲嫻 周李怡美 周鑫
課程概述: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抽象、抽象雕塑、抽象雕塑的產生與發展等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識有所了解,掌握抽象藝術的核心概念與表現語言,探索材料特性與抽象形式的關系,完成一件具有個人觀念表達的抽象雕塑作品。
教學目標:從抽象雕塑要解決的問題入手,了解抽象雕塑的藝術特征,從秩序性思維、純粹化的造型、多樣化的未來等角度去分析研究現當代抽象雕塑作品,使學生能夠看懂抽象雕塑,理解抽象雕塑,并能自如地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重點:學生如何轉變思維方式,從具象到抽象,從物質到精神,使學生發現形式背后的能量關系,在作業中體現為對物質本質的哲學追問。
教學安排:第一周,理論講授,使同學們對抽象雕塑建立起基本的認知,了解抽象雕塑的源流;第二周,以AI介入與跨材料實驗為切入點,在傳統泥塑訓練基礎上,融入數字建模、AI生成等數字技術;第三至四周,完成從想法到實物的視覺轉譯;第五周,完善作業并總結各自的創作路徑。
作業要求:
1、課堂作業:每人完成抽象雕塑作業1-2件(最長邊不小于30公分、材質、工藝不限)。
2、課外作業:完成抽象雕塑方案10幅;閱讀抽象雕塑相關書籍1-2本。
授課總結:
抽象雕塑課程在美術學院雕塑專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相較于傳統具象寫生訓練中強調的觀察再現、解剖結構與技法表現等,抽象雕塑教學通過解構視覺經驗的既定邏輯,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更具思辨性的創作維度。寫生課程以"物象-感知-再現"為路徑,側重于技術經驗的積累和對客觀世界的還原。而抽象雕塑課程則通過剝離表象符號,讓學生直面形式語言的本質問題,通過空間、體量、材質等非敘事性元素構建視覺邏輯。這種訓練打破了經驗依賴,要求創作者將內在觀念轉化為獨立的形式系統,從而培養對形式生成機制的深入理解。
將形而上的哲學命題轉化為可操作的創作課題,學生在處理正負空間、動態平衡、物質隱喻等抽象關系時,實質上在進行視覺化的哲學思辨。這種將抽象概念轉譯為物質存在的訓練,培養了跨維度的思維轉換能力,為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觀念表達奠定方法論基礎。學生在非具象框架下自主定義創作命題,通過不斷試錯建立個性化的形式語法,這種開放式探索重在培養學生視覺思維的發散性。
此次課程呈現出跨媒介融合創作的趨勢,數字痕跡與手工溫度相融合,這種混合的創作模式打破了傳統雕塑的媒介邊界。我們正身處一個深度數字化與智能技術共振的時代。AI大模型的突破性發展正推動人類文明經歷雙重變革:一方面,生成式AI以思維鏡像形態重構知識生產與創意表達,使機器首次具備類人的語義理解與創造能力;另一方面,神經網絡的進化正模糊物理與數字世界的邊界,催生出虛實交融的新認知維度。抽象雕塑課程的價值更凸顯為機器不可替代的人文思維訓練。它不僅是造型能力的拓展,更是藝術主體性的建構過程。
苗鵬
2025年4月1日于西美
學生作品欣賞
白本羽《門門門門門門》 綜合材料
40cm* 24cm *14cm
白本羽《框框框框框》 竹
18cm*36cm*36cm
陳佳豪《包容與兼容》 樹脂
20cm*38.5cm*14cm
高溪若 《懷抱》 紙漿
40cm*22cm*15cm
高媛媛《情緒拓補》 石塑粘土
34cm*30cm*15cm
郭耀偉 《蔓生紀年》 樹脂
57cm*46cm*37cm
郝昕儀《同舟共濟》 不銹鋼
60cm*44cm*58cm
賀茹琪 《留聲》 樹脂
37cm*24cm*26cm
賀茹琪 《溢痕》 樹脂
27cm*18cm*13cm
蘭紫涵《回溯》 紙漿
35cm*17cm*20cm
李萱《炁合共生》 紙 黏土
30cm*27cm*27cm
劉睿琪《山水》 泡沫
40cm*25cm*20cm
劉睿琪《山澗》 泡沫
50cm*36cm*22cm
呂婷玉《幻想曲·誕載》 香樟木
32㎝*25㎝*15㎝*3
呂婷玉《幻想曲·蹁躚》 樹脂
30cm*15cm*10cm*3
馬玥《bubble》 uv膠
33cm*18cm*11cm
馬玥《齲齒》 香樟木
毛嘉幸《路燈》 指接板
70cm*40cm*3cm
明玥彤《此在之白》 石膏
25cm*25cm*45cm
明玥彤《虛實之界》 樹脂
25cm*10cm*25cm
明玥彤《歸源》 樹脂
15cm*10cm*25cm
邱欣宇 《刺》 羊毛氈、竹
25cm*25cm*25cm
沈雨諾《躍影》 樹脂
39cm*39cm*39cm
沈雨諾《矩構》 不銹鋼
36cm*36cm*18cm
拓博涵《Async Disintegration|異步》 樹脂
65cm*25.4cm*22cm
王茜《璃棱幻構》 亞克力板 鐵絲
32cm*32cm*40cm
王茜 《尋·碑》 樹脂
50cm*25cm*6cm
王瑞瑄《運作》 樹脂
17cm*17cm*24cm
王怡霏《青蛙參與的循環》 紙漿
尺寸可變
王怡霏 《北太平洋露脊鯨的煩惱》 紙漿
尺寸可變
王子翾《自我》 樹脂
30cm*16cm*28cm
王子翾《擁抱》 樹脂
21cm*13cm*35cm
夏明潔《無盡夢》 樹脂
50cm*12cm*24cm
向光泰《逸態絲構》 毛線
62cm*44cm*51cm
向光泰 《幾何律動》 高密度泡沫
40cm*18cm*40cm
向光泰《凝思》 香樟木
23cm*17cm*37cm
徐鈺驍《應作如是觀》 大漆
40cm*11cm*6cm
薛鵬杰《穹語三章》 樹脂
26.5cm*20.4cm*30cm
薛鵬杰《棱界平衡體》 樹脂
27.5cm*16cm*23cm
燕柏樺《洄夢交織》 泡沫
83cm*30cm*40cm
燕柏樺《鑄變?形語》 樹脂
35cm*35cm*26cm
楊偉棟《崇拜》 樹脂
30cm*30cm*15cm
楊偉棟《庇護》 樹脂
45cm*30cm*15cm
張達《立體》 樹脂
30cm*16cm*20cm
張棋軒 《Bent out of shape|因果》 光敏樹脂
40cm*40cm*30cm
張棋軒《Bent out of shape|溯源》 玻璃鋼
38cm*25cm*30cm
張樹恒 《水波不興》 樹脂
25cm*17cm*40cm
張樹恒《小時》 樹脂
25cm*6cm*47.5cm
張樹恒《林》 樹脂
50cm*40cm*21cm
張婷婷《屳》 泡沫板
35cm*50cm*15cm
張欣彤《克林》 石塑粘土
30cm*15cm*20cm
趙錦毅《敞開》 木 鐵
30cm*65cm*23cm
趙瓏珍《繭噬》 羊毛氈
53cm*36cm*16cm
趙梓欽《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樹脂
17cm*8cm*55cm
鄭昕怡 《向上》 樹脂
32cm*12cm*23cm
周菲嫻《溫暖》 石膏
47cm*33cm*33cm
周菲嫻《啊!》 石膏
60cm*20cm*45cm
周菲嫻《春》 石膏
16cm*16cm*30cm
周李怡美《桎梏》 木
52cm*52cm*52cm
周鑫《凋零陳舊》 石膏
30cm*25cm*50cm
最后感謝AI課程講授的張可老師,以及西安美術學院實驗中心的張博老師和于棟棟老師,以上三位老師為此次課程的順利結課提供了大量幫助,再次感謝。
海報設計:拓博涵
攝影:李萱 明玥彤 馬玥 周菲嫻
修圖:楊偉棟 張樹恒 鄭昕怡 夏明潔 向光泰
資料收集:王茜 趙錦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