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1歲的楊伯濤躺在病床上,生命走到盡頭。這位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的老將軍,在最后一刻卻用盡全力留下一句話:“黃維是個外行,他害了十八軍!”
這話可以說是,他憋了大半輩子、從1948年的淮海戰役里帶出來的怨氣。楊伯濤是誰?黃維又是誰?為啥這倆人到最后還這么不對付?
楊伯濤:從窮小子到十八軍軍長
楊伯濤,1909年出生在湖南芷江一個普通人家。小時候家里窮,父親早逝,母親拉扯著他和兄弟姐妹過日子,日子過得緊巴巴。
但楊伯濤從小就有點不服輸的勁頭,讀了點書,16歲那年受北伐熱潮影響,投了軍,當了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王天培部的兵。那是1926年,北伐剛開始,全國上下都熱血沸騰,楊伯濤也跟著這股風潮入了行。
當兵沒多久,他就表現出色。1927年升了排長,1929年考進武漢中央軍校分校,算是正式走上軍官路子。畢業后,他一路打拼,從排長干到連長,再到營長、團長,靠的是真刀真槍的戰功。
抗戰時期,他在鄂西會戰、棗宜會戰里帶兵打鬼子,1945年的湘西雪峰山戰役更是露了臉,那一仗他指揮十八軍十一師守住了芷江機場,硬是把日軍擋了回去,立了大功。
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打響,楊伯濤的十八軍被編入國民黨精銳部隊,成了“五大主力”之一。到1948年,他已經是十八軍中將軍長,手底下管著好幾萬精兵。
這支部隊裝備好、訓練硬,是國民黨軍里數得上的王牌。可誰也沒想到,這支王牌軍會在淮海戰役里幾乎全軍覆沒,而楊伯濤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場仗,也忘不了黃維。
黃維:書生出身的十二兵團司令
1904年黃維出生在江西貴溪,比楊伯濤大5歲。他是黃埔軍校一期生,1927年畢業,跟蔣介石關系不一般。北伐、抗戰,他都跟著打過仗,履歷也不差。
不過到了1940年代,他有點“靠邊站”的意思。從1943年到1948年,他沒怎么帶兵上戰場,而是干起了后勤和訓練的活兒,比如當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這五年,他基本沒摸過槍,主要搞理論、管學校,離實戰越來越遠。
1948年8月,國民黨高層決定組建第十二兵團,黃維被點了名當司令,副手是胡璉。十二兵團下頭有四個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十八軍和第八十五軍,其中十八軍就是楊伯濤帶的。
這支兵團號稱12萬人,戰斗力不弱,但黃維上任的時候,很多人心里犯嘀咕。為啥?因為他五年沒打過仗了,實戰經驗早就生銹。
而副司令胡璉卻是剛從戰場上下來的硬茬,不少人覺得這位置給胡璉更合適。楊伯濤估計也是這么想的,但他沒啥發言權,只能聽命令。
淮海戰役:一場注定的大敗仗
淮海戰役是國共內戰里的大決戰,從1948年11月6日打到1949年1月10日,雙方扔進去幾十萬兵力,戰場橫跨蘇皖魯豫四省。這仗要是國民黨輸了,華東、中原就保不住,后面的事兒也就順理成章了。
戰役一開始,共產黨這邊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擺好了口袋等著國民黨鉆。國民黨這邊,蔣介石下了死命令,要守住徐州,把共軍擋在淮河以北。
黃維的十二兵團任務是啥呢?從河南駐馬店出發,一路往東打,支援被圍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團。計劃聽著挺好,但實際執行起來一團糟。
兵團11月8日出發時,裝備和補給就不齊全,楊伯濤后來回憶,他們出發時彈藥和糧食只有正常標準的2/3,部隊還沒整編好就匆匆上路。這么個狀態去打硬仗,能不懸嗎?
從蒙城到雙堆集:一步錯,步步錯
十二兵團出發后,沿著駐馬店—正陽—新蔡—阜陽—蒙城的路線往徐州方向走。一路上,共產黨的中原野戰軍沒閑著,邊打邊拖,硬是把黃維的速度拖慢了。
到11月中旬,兵團走到蒙城附近,遇上了硬仗。共軍在這兒不光搞游擊,還擺開陣勢正面干,黃維有點懵,覺得這不像共軍平時的打法。
11月18日,楊伯濤看出了點門道。他跟黃維說,蒙城這地方地形不錯,后頭有渦河擋著,共軍這么硬碰硬,肯定有埋伏,不如停下來整頓一下,摸清情況再走。
黃維聽進去了,下令兵團在蒙城挖工事,打算先穩住陣腳。可沒兩天,11月20日,蔣介石急電過來催他趕緊救徐州,黃維一咬牙,放棄蒙城,繼續往北走。
這一走,麻煩大了。11月23日,共軍占了蒙城,切斷了十二兵團的后路。黃維一看情況不妙,想往東南方向的南坪集跑,跟友軍會合,可這時候共軍已經把口袋扎緊了。
11月25日,兵團走到安徽雙堆集附近,被共軍徹底圍住,12萬人擠在7.5平方公里的小圈子里,動彈不得。這就是后來有名的雙堆集戰役。
雙堆集的絕境
雙堆集一仗,從11月25日打到12月15日,二十天里,十二兵團被圍得死死的。共軍用的是“圍點打援”的老套路,一邊困住黃維,一邊等著國民黨援軍來送死。
黃維這邊,仗打得艱難,部隊缺糧少彈,天天挨炮轟。十八軍是主力,守在雙堆集和尖谷堆一帶,楊伯濤帶著兵死扛,但壓力太大,傷亡一天比一天多。
12月初,副司令胡璉空降進來,想振奮士氣,可沒啥用。12月6日,共軍發起總攻,十二兵團撐不住了。楊伯濤幾次跟黃維說,得集中力量突圍,不然全軍覆沒。可黃維猶豫不決,一會兒想守著等援兵,一會兒搞點小規模反擊,始終沒下決心拼一把。
有個關鍵的事兒,楊伯濤后來老提。11月23日,眼看著要被圍,黃維計劃往固鎮撤,想跟李延年的第六兵團會合。他派了個參謀去協調,結果這參謀半路被共軍抓了,計劃全泄了底。
楊伯濤急得不行,催黃維趕緊走,別等了。可黃維非要等消息,結果等到25日,共軍把圈子合上,想跑都跑不下了。楊伯濤覺得,這時候黃維要是果斷點,兵團還能剩點家底,不至于全栽進去。
最后一搏和覆滅
到12月中旬,兵團撐不下去了。12月15日,黃維和胡璉終于決定突圍,把部隊分成幾路,各自找活路。楊伯濤帶十八軍一一八師往西北方向沖,想回蒙城再到蚌埠。
可共軍早有準備,突圍的部隊大多被打散。楊伯濤帶著幾百人跑了一段,被圍住后跳河想自殺,水太淺沒死成,凍得發抖,最后被俘。黃維坐坦克跑,也被泥坑卡住,抓了回去。胡璉倒是跑掉了,但也受了重傷。
這一仗,十二兵團12萬人,最后逃出去的不到幾千,死傷被俘10萬多。十八軍幾乎全沒了,楊伯濤一輩子的心血就這么沒了。
楊伯濤被俘后,送到河北永年的“解放軍官學習團”,其實就是個改造營。他態度硬,沒怎么配合共軍“認罪”,但也沒鬧事兒。
1959年,第一批特赦放出來,他在政協當了文史研究員,后來還干了點兩岸和平的事兒,1980年代在政協混了個位置,算是在新社會里站穩了腳。
黃維呢?被俘后關了27年,態度比楊伯濤倔,1975年才放出來。出來后在 北京低調過日子,1989年死了,85歲。倆人后半輩子沒啥交集,但楊伯濤心里那根刺一直沒拔掉。
楊伯濤為啥恨黃維?
楊伯濤臨終前罵黃維“外行”,不是沒來由的。他有幾條賬算在黃維頭上:
沒實戰經驗:黃維五年沒打仗,指揮生疏。楊伯濤覺得,換個胡璉這樣常年帶兵的,興許不至于輸那么慘。
決策拖拉:蒙城不守、雙堆集不突圍,關鍵時候黃維老拿不定主意,楊伯濤認為這直接害了部隊。
害了十八軍:十八軍是楊伯濤一手帶出來的精銳,結果在雙堆集被打光,他心疼得不行,怪黃維瞎指揮。
當然,仗不是黃維一個人輸的。國民黨那會兒兵力分散、補給爛、士氣低,蔣介石瞎指揮也跑不了干系。可對楊伯濤來說,黃維是直接上司,鍋得他背。
淮海戰役是大事兒,楊伯濤和黃維不過是棋盤上的兩顆子。輸贏背后是大勢,可對楊伯濤來說,那是他一生的痛。他不是要翻案,就是想說一句心里話:要是黃維不那么“外行”,十八軍或許還有條活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