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如今汽車的科技與智能屬性已經越來越強,智能化已成為未來車企之間競爭的關鍵。但發展智能化須多方協力,穩扎穩打,不可急于一時。
2024年,國內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產銷量再創新高,繼續保持在3000萬輛以上規模。
與此同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這些都再次明確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
從智能座艙到輔助駕駛,從“車路云一體化”落地應用到飛行汽車走向現實。“如何讓種類繁多的新技術、新業態真正落地生根,最終給人們帶來更舒適、便捷的體驗”成為行業關心的話題之一。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來自汽車、能源、大交通等多個領域的代表,以“技術創新”為錨點,共同為智能化、電動化時代下汽車產業的發展把脈定向。
汽車智能化轉型落地還需多方協力
“2024年上半年,中國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乘用車的新車滲透率已超55%。預計未來幾年,基礎智能化功能將在新售出的乘用車上全面普及。”在論壇現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告訴記者,如今汽車的科技與智能屬性已經越來越強,智能化已成為未來車企之間競爭的關鍵。“但發展智能化須多方協力,穩扎穩打,不可急于一時。”
正如陳清泰所言,當前新一代通信技術、消費電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跨界技術與汽車行業的融合愈發深入,彼此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特別是以大模型為代表的前沿AI技術,正迅速向汽車領域滲透,并以強大的驅動力推動汽車產品加速智能化。
“汽車智能化的變革速度正在加快。”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直言,在過去人們通常用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衡量行業的發展速度,但從今年起,高階智駕已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比亞迪在整車智能戰略的引領下,通過璇璣架構實現了智電融合,讓整車智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認為,安全是電動車最大的豪華,比亞迪始終把安全放在企業發展的第一位,不僅要在智駕技術上實現突破,更要牢牢守住安全紅線。”王傳福補充說。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智能駕駛技術邁入快速落地和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車企和供應商正在加大研發和商業化投入,以搶占市場先機。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將智能化視為產品的差異化競爭點。
“面對更大跨度的高新技術群,車企過去‘獨行單干’的模式已經有些‘行不通’了。”陳清泰指出,全球各大車企、零部件企業、科技公司均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布局以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為代表的智能化裝置。在這種情況下,跨界融合、協同創新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少部分車企堅持智駕全棧自研外,大多數車企選擇與獨立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商合作,以加速NOA(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落地應用。
“我認為‘自研+第三方合作’是智能化拐點下的最優解。由于全棧自研門檻極高,開放合作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主流模式,‘20%自研+80%合作’或將成為常態。”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說。
事實上,作為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網聯汽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智慧城市的重要連接點和數據匯集點。因此,“車路云一體化”也是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產業化應用的關鍵之一。
“‘車路云一體化’是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由于前期發展所需的投入巨大,目前乘用車只能在小范圍內試點,不能一蹴而就。以快遞物流無人車為代表的新產品率先得到落地應用。”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一級巡視員、副司長靳兵公布了這樣一組數字:截至2024年,全國快遞物流無人車規模化應用已累計超過6000臺,為100多個細分場景的用戶交付了上億件訂單,全行業日均配送量顯著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快遞物流無人車”的探索只是“車路云一體化”商業化落地的一個縮影。接下來,如何在更廣泛的領域尋找更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已經成為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蘑菇車聯在‘車路云一體化’領域的探索已經推進到數據上車應用的第五階段,也就是最終階段。公司正積極與多家車企開展量產車合作,并聯合上海嘉定打造全國首個數據上車應用樣板項目。”蘑菇車聯副總裁歐陽華洲在論壇上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作為行業內真正實現實時數字孿生及路側數據上車的企業,目前,蘑菇車聯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落地10余個“車路云一體化”項目,覆蓋多場景多業態,并實現常態化運營,為智能交通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低空經濟或將創造更多市場機遇
與2024年的論壇相比,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有關“低空經濟”的內容被更頻繁、廣泛地提及,成為僅次于“智能化”的高頻詞。
“無人車+無人機”組合的方式不僅能推動空地一體化跨域應用場景綜合發展,還能讓車路云與低空領域深度融合,勾勒出空地一體的新藍圖。視覺中國供圖
“其中,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飛行汽車的出現和壯大是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超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擁有技術先進、產業鏈完善等特點,飛行汽車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車在產業鏈的優勢進一步發展,支持產業鏈融合升級。
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40年全球飛行汽車市場規模有望超過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將占據約25%的份額,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場,預計未來20年該市場的增速將高達40%至50%。
值得關注的是,車企想要參與低空經濟的發展絕不只有“研發飛行汽車”一條道路。在中國低空產業聯盟2024年工作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低空通航實驗室副主任方值彬就提出了“空地一體跨域協同體系”的概念。
據悉,空地一體跨域協同體系是包含面向陸地和空域智能裝備(低空飛行器、智能網聯汽車、空地融合智能裝備等)、配套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場景、政策法規、標準檢測認證、數據體系等于一體的綜合應用體系,涉及跨領域的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空間再造。
在方值彬看來,“無人車+無人機”組合的方式不僅能推動空地一體化跨域應用場景綜合發展,還能讓車路云與低空領域深度融合,勾勒出空地一體的新藍圖。
“我認為,低空經濟真正的目標是生產出人人都能用的無人飛行器和家家都能享的無人飛行服務。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飛行汽車和無人機‘兩手抓’。”北京大學教授程承旗表示,“我很期待地面汽車和空中飛行器融為一體、徹底改變生活的未來出行新方式。”
程承旗的設想也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前不久,比亞迪就宣布攜手大疆發布車載無人機系統靈鳶。據介紹,靈鳶系統配有專門的保險,由無人機、車載無人機艙及一套軟件系統組成,支持動態起降、一鍵返艙、智能跟飛等功能,同時靈鳶系統還設計了30套拍攝的模板,用戶不用過多地操作就能完成“一鍵成片”。
“不過,想要讓‘車機一體’真正發展起來,除了深耕產品和技術外,低空領域的交通規則建設尤其是紅綠燈建設同樣重要。”程承旗建議,一方面積極開展低空立體交通紅綠燈關鍵技術研究,爭取發展成低空交通時空標準,實現全國低空交通“車同軌、書同文”;另一方面則在部分省市率先開展低空紅綠燈創新系統試點區建設,創建技術中試基地和研發中心,發展“車機一體”為核心的汽車專用技術與產品,為全國低空數字基礎設施標準建設作出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志遠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出行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