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邁入世界第一方陣,在種業自主創新、耕地資源保護、農業綠色發展、農機提檔升級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這是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了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等重點任務,為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要更好發揮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支撐作用,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一、強大的科技和裝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明顯進步,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育種聯合攻關、農機裝備補短板等取得了顯著進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智慧農業加快發展。科技和裝備創新為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核心動力,為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種業創新方面,以水稻為例,從矮稈種源育種利用實現第一次綠色革命,到水稻不育系成功促進雜種優勢利用,再到理想株型綠色超級稻研發推廣,70多年來水稻育種實現三次里程碑式飛躍,水稻單產是原來的3.8倍。在裝備創新方面,自動化育秧插秧、高效低損收獲機械以及植保無人機等研發應用,極大提升了水稻生產效率,徹底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實踐證明,農業領域每一次科技進步、裝備更新換代,都直接推動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力水平的躍升,驅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性發展。
二、加強農業科技裝備創新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需求、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優先方向
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科技裝備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布局呈現集約化趨勢,面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發展、農業勞動力需求發生變化等新形勢,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農業正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變,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比如,近年來國際種業巨頭在玉米等領域形成強勢壟斷,我國雖已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但種企多而不強,尚未成長為引領種業創新的骨干力量。各級農業科研單位仍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資源力量分散浪費、低質量重復創新、無序競爭等問題仍然存在,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還未形成實質性聯合、協同創新、優勢互補的產學研聯合攻關體系,亟須完善優化創新布局,系統提升創新效能,推動解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
加快農業領域前沿科技創新和學科交叉融合,是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引領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出路。要以產業急需為導向,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和提升,在關鍵技術和重點領域加快突破,培育和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一是前沿技術。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育種、基因編輯等現代種業前沿技術,將為育種水平提升提供新的技術支撐。二是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包括利用合成生物技術、生物反應器等將動物細胞或微生物培養成蛋白食品,基于生物技術、數字技術等先進技術制造的肥料、農藥、獸藥等。三是精準農業技術。包括減少種子、肥料、農藥和水資源使用量,節約耕地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生產降本增效。四是智能農機裝備。重點是突破專用芯片、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開發智能化網聯化農機裝備,顯著降低農業勞動力投入。
三、準確把握農業科技裝備創新的重點任務
《規劃》提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躍升、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等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切中了農業科技創新的要害和痛點難點。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能是根本。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規劃》提出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穩定支持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科研機構,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對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農科院所、農業院校等不同類型的主體,要明確定位邊界、合理配置資源、加強分工協作、減少低水平重復,優化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實現產業化的創新鏈條,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等,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供良好生態。
實現種源高水平創新是重點。隨著表型組學、生物育種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快速應用,使得精準設計、定向改良以及高效鑒定成為育種新常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建成的國家南繁作物表型設施可以定時定點進行種質資源和育種材料的數據高效采集,30秒內就可以完成一份材料采集工作,大大提高表型性狀鑒定效率。種業創新步伐越走越快、步子越邁越大,再加上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交叉發展,即將帶來下一輪生產方式變革的農作物種子呼之欲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核心底盤技術和重大品種研發,充分運用知識產權保護育種原始創新,不斷提升良種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所占比例。
促進農業裝備全面升級是關鍵。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現代化農業機械裝備,正逐漸替代傳統人力和畜力作業。大型農機裝備,如拖拉機、收割機等,集成了衛星定位、遙感監測、圖像采集等多種先進技術,可以實現精準作業,減少了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損耗。小型農機裝備的創新更顯重要,針對山地、丘陵、河谷、梯田等復雜地形,研發小型、多功能農機裝備以及采收等用途機器人有更迫切的需求。《規劃》提出,加強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區適用等農機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發應用,加快實現國產農機裝備全面支撐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發展智慧農業是手段。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成熟和應用,數字化農業技術逐步貫穿農業創新與生產各環節,智慧農業將在未來農業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傳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靠經驗管理,現在大數據和智能決策使精準生產和管理成為可能,物聯網實現生產者遠程管理,區塊鏈技術記錄關鍵農業生產環節,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展現巨大潛力。《規劃》提出,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農業技術,健全智慧農業標準體系,釋放農業農村數字生產力。
加強農業科技裝備創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地區沖突加劇、資源要素短缺等復雜局面下,實現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和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未來,農業科技創新將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引領我國農業強國建設。
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錢前
圖片:新華社
監制:顧江冰 編輯:張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