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遼寧各地春耕正忙,黑土地里科技頻頻上新,玉米播種效率翻倍,水稻育秧日供千畝,智能農機與農田數字管家接力賽跑,繪就出科技春耕新圖景。
“突突突……”遼寧鐵嶺清河區張相鎮的黑土地上,高速滅茬耙寬大的耙齒卷起秸稈碎浪,一次性完成秸稈破茬、滅茬、碎混、還田等工作,氣吹式精量播種機緊隨其后,“吹”出筆直的玉米田壟,同時完成施肥、覆土等工序,兩臺機器一天能接力播種玉米300畝以上。
俯瞰遼寧鐵嶺清河區張相鎮農田春耕場景。(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玉米播種速度是以前的2倍。”清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范永說,清河區與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九一分公司合力打造“北大荒鐵嶺墾地共建示范區”,推廣玉米秸稈全量還田耙混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傳統處理方式不同,該模式通過高速滅茬耙將秸稈粉碎、均勻混拌至耕層,增加土壤肥力。2024年,示范區內部分地塊玉米畝產達2350斤,實現增產25%。
近年來,遼寧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記者走訪發現,過去農業機械主要集中在播種和育苗階段,如今從智慧育種到田間數字管理,農業機械不僅逐漸“承包”農作物育、耕、種、管、收全過程,而且更加智慧高效。
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田內,一個高約5米的“龍門吊”正沿軌道緩緩巡田。它可以根據科研人員輸入的指令,在種植期間對水稻不同生長階段進行掃描。“這是田間軌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分析平臺,沿著布設的軌道可以到達田間任何一個點位,實現大批水稻育種數據的全生育周期、全自動、高通量、高精度表型采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鄭文靜說。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田內的田間軌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分析平臺。新華社記者武江民 攝
走進盤山縣太平街道的高標準農田項目示范區,這里不僅實現全機械化作業,還配置了智慧監管系統,對田間溫度、水分、光照、蟲情進行實時監控并給出評估,自動化液位儀全天候監測水位,給排水閘門可根據水位情況自動開關。
盤錦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這里1000畝水稻農田管護需要8個人,現在只需要兩個人。截至目前,盤錦市配備80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機2348臺、配套設施設備3132臺,北斗導航駕駛輔助設備280臺套。這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的應用,將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精準度和效率。(記者武江民、張博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