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午后:5 分鐘的致命盲區
2024 年 4 月 5 日下午 2 點 42 分,成都雙流某小區 2 號門緩緩打開。一個穿粉色連衣裙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鉆了進來,手里還攥著半塊餅干。她不知道,這個全封閉小區的 "刷臉門禁",此刻正為她敞開著致命的缺口。
與此同時,25 歲的張厲(化名)剛取完快遞回到停車位。他坐進特斯拉 Model 3,習慣性地掃了眼后視鏡 —— 空無一人。14 時 44 分,女孩蹲在張厲右側第二個車位前,玩起了地上的小石子。30 秒后,張厲啟動車輛右轉。"咚" 的一聲悶響傳來,他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
監控畫面里,粉色裙擺被卷入黑色輪胎的瞬間,像被踩碎的蝴蝶。張厲跳下車時,女孩的身體已經蜷縮在車底,鮮血在水泥地上蜿蜒成河。他顫抖著撥打 120,卻聽見電話那頭護士說:"已經來不及了……"
家屬諒解背后的博弈:200 萬賠償與 "替罪羊" 爭議
這場事故原本可能以 "過失致人死亡" 定罪,但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 2025 年 1 月。受害人家屬突然出具《刑事諒解書》,稱 "張厲并非故意犯罪,已得到教訓"。消息一出,輿論炸鍋:
網友質疑:"是不是拿了錢就不追究了?"
- 律師解讀:根據《刑法》第 72 條,取得諒解是緩刑的重要條件。張厲家屬支付 200 萬賠償后,法院最終決定取保候審。
但張厲父親卻委屈地說:"我們也是受害者。" 他調出監控:
女孩進入小區時,保安未阻攔
- 事發時,特斯拉 360 度預警系統未觸發任何警報
- 女孩身高僅 1.1 米,處于 SUV 右前輪盲區
特斯拉成新焦點:"自動駕駛" 神話的破滅
辯護律師周兆成的一席話,揭開了更深層的矛盾:
"張厲買這輛車,就是沖著特斯拉宣傳的 '360 度無死角預警 '。但事故發生時,車輛既沒自動剎車,也沒發出警報。"
這并非個例。2023 年深圳車主劉先生駕駛特斯拉 Model S 低速剮蹭磚塊后爆燃,起訴特斯拉卻因 "無法證明質量缺陷" 敗訴。而美國《自然》雜志研究顯示,自動駕駛在晨昏弱光、轉彎等場景的事故率是人類駕駛的 5 倍10。
三重責任鏈:家長、物業、車企誰在 "甩鍋"?
監護人失職:
女孩母親承認,當天下午 "忙著打麻將,沒注意孩子跑出去"。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 8 條,父母未盡監護義務需承擔民事責任4。
- 物業漏洞
全封閉小區竟允許非業主兒童自由出入。重慶某小區安裝 AI 預警系統,電動車進電梯立即觸發警報3,而本案物業連基本的訪客登記都未執行。 - 車企爭議
特斯拉官網宣稱 "Autopilot 標配自動緊急制動"2,但事故發生時系統未啟動。律師表示,若張厲被判有罪,將起訴特斯拉虛假宣傳。
深度反思:當 "意外" 成為必然
這場悲劇撕開了現代生活的安全瘡疤:
1.技術迷信
數據顯示,68% 車主過度依賴智能駕駛,甚至在高速上睡覺7。但專家警告:L2 級輔助駕駛≠自動駕駛。
2.監護缺失
2024 年全國兒童交通事故中,73% 涉及監護人疏忽。成都某法院曾判決家長未盡監護責任,承擔 30% 賠償5。
3.物業責任
小區道路屬于 "公共交通管理范圍",物業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可能面臨連帶賠償。
結語:每個家庭都該記住的三個 "1 米法則"
1.兒童安全
5 歲以下兒童需保持 1 米內監護,遠離車輛、電梯等危險區域。
2.駕駛習慣
啟動前繞車檢查,倒車時探頭觀察,尤其注意右前輪盲區。
3.技術認知
智能駕駛是輔助工具,雙手不能離開方向盤,雙眼不能離開路面。
3 月 28 日,該案將再次開庭。無論判決如何,這場悲劇都在警示我們:在技術尚未完美的時代,人性的謹慎和社會的責任感,才是最可靠的 "安全氣囊"。
互動話題:你認為特斯拉該為事故負責嗎?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