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宣布啟動“百萬英才匯南粵”計劃,旨在吸引100萬高校畢業生赴粵就業、創業。
4月下旬,廣東將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漢、西安、成都、長沙、南京等8座城市,開啟春季招聘活動,預計在每個城市提供超1萬個工作崗位,崗位年薪普遍不低于10萬元,其中不乏年薪50萬元以上乃至100萬元以上的高薪崗位。
廣東招聘百萬畢業生來粵工作,其規模與力度在全國范圍內都少見,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此輪招聘活動中,廣東多數城市拿出了大量編制崗位,參與招聘的民營企業也經過嚴格篩選,多數企業要求年營收過億。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針對不同城市和高校人才,制定了詳細且有針對性的招引規劃,重點圍繞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布局,涵蓋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體現了廣東在產業升級進程中的迫切人才需求,也顯示出其對高價值產業的重視。
同時,由于此次招聘除一線城市外,還將長沙、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納入其中,也引發了部分網友對其“掐尖”招聘可能削弱當地產業發展潛力,擴大區域差距的擔憂。
基于現實企業需求
在今年2月5日召開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首次被提出。此后,廣東省委、省政府建立專門工作機制,提出“2+N”招聘活動框架,即春秋兩季在廣州、深圳舉辦大型綜合招聘會,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N城聯動招聘。
據了解,3月中旬,首場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已在廣州成功舉辦,現場共提供超5萬個崗位,吸引了全國超1000所高校近12萬名學生參加。
在廣州廣交會展館舉辦的“百萬英才匯南粵”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即將于4月下旬開展的新一輪招聘會,首站定于北京,隨后將依次前往上海、杭州、武漢、西安、成都、長沙、南京等8座城市。
根據官方信息,廣東首期已募集超60萬個優質就業崗位,其中綜合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崗位超1200個,50萬至100萬元的崗位超1.2萬個,20萬至50萬元的崗位超10萬個。
廣東為何要以如此大規模舉措吸引100萬大學生赴粵?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近期在公開采訪中提到,近年來,廣東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蓬勃發展,亟需大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及低空經濟等產業領域。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燕雨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一方面,廣東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制造業高度發達,具備充分消化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產業快速發展,廣東正面臨產業發展轉型的壓力,人才緊缺問題日益凸顯。
2024年,廣東GDP為14.16萬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4.10%,第二產業占38.40%,第三產業占57.50%。同年,廣東常住人口達到1.278億人,較上一年增加74萬人,穩坐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的位置。不僅如此,廣東高新技術企業約7.7萬家,位居全國首位,研發經費支出、研發人員數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同樣領跑全國。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廣東不僅要在經濟領域發揮支柱作用,還要在科技創新方面擔當引領角色。
然而,廣東同樣面臨發展壓力。2024年廣東GDP增速為3.5%,相較于江蘇的5.8%、浙江的5.5%、山東的5.7%,增速放緩較為明顯。
《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當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加深,由于廣東經濟外向度高,受到的沖擊更為直接。同時,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存在陣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基礎依舊薄弱。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也曾表示,總體上看,廣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要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燕雨林指出,在過去的30年,廣東的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當下,經濟發展階段正從人口紅利時代逐步邁向技術紅利和人才紅利時代。隨著高新技術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人才成為產業持續升級的關鍵支撐。目前,廣東現有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難以充分滿足其龐大經濟規模以及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與轉型的需求。
各類官方報道也曾提及,廣東目前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1900多萬戶經營主體和830多萬家企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
“廣東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缺口極大。出臺‘百萬英才匯南粵’政策是基于現實企業需求,絕非憑空決策。”燕雨林說。
與所在地高校專業精準匹配
在“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中,對高層次人才的招聘涵蓋眾多關鍵領域。從官方發布的信息來看,各城市招聘崗位各有側重。
北京站崗位覆蓋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智能裝備、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上海站的技術研發類崗位占比最高,集中在機器人、半導體、AI算法、材料科學等領域;杭州站除人工智能外,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療等前沿領域也是重點招聘方向;南京站崗位則聚焦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等新質生產力領域。
在中西部地區,武漢站崗位重點落在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領域;西安站涵蓋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熱門領域;長沙站集中于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領域;成都站崗位延展至綠色鋼鐵、綠色石化、藍色海洋經濟等產業領域。
據“廣東發布”消息,各站活動都將邀約中央駐粵和廣東省屬國有企業、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以及省屬高校、醫院、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提供優質高薪崗位,且崗位與各站活動所在地高校專業精準匹配。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申紅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廣東此次招聘針對不同城市設置差異化引才方向,這種“按需定制”策略充分考量了廣東的產業發展需求和人才輸出地的科教優勢。
廣州城市風光。圖/圖蟲創意
她指出,當前,廣東正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電子信息、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擴量提質,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急需大量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支撐。例如,此次武漢站聚焦電子信息領域人才招聘,主要源于位于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微電子專業為全國優勢學科,每年培養大量芯片設計、光通信、顯示技術人才,非常契合廣東省半導體產業鏈對人才的需求。
燕雨林也提到,當前廣東正大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堅持“制造業當家”,著重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新型和未來產業,人才引進上更傾向于此類領域,這反映出廣東未來幾年持續強化先進制造業,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鞏固提升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格局中地位的發展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廣東此輪大規模招聘,對于部分中西部城市,如西安、長沙、成都等,也造成了一定的人才外流壓力。
不過,申紅艷認為,短期內,此類定向引才活動會使人才輸出地面臨一定人才流失問題,增加其留才成本,沖擊當地相關產業發展與競爭力提升;但從長期看,能對人才輸出地形成倒逼效應,推動其創新留才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生態,聚焦產業鏈細分環節打造優勢產業,重塑全國產業分工格局。
申紅艷表示,人才流動是實現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激活人才活力的關鍵機制。為避免廣東與中西部地區在人才爭奪中陷入“零和博弈”,防止人才“馬太效應”加劇人才不平衡局面,必須構建“產業鏈差異化互補+利益共享”的協同機制。一方面,要充分分析雙方資源特色和產業基礎,聚焦產業鏈細分領域協同布局,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中西部城市尤其要強化在細分領域的不可替代性,打造差異化優勢;另一方面,通過“人才飛地”“雙聘制”等方式強化利益共享,從“搶人邏輯”轉變為“共生邏輯”。
如何留住人才?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顯示,為深入實施該行動計劃,廣東給出有吸引力的補貼補助等優惠政策。
例如,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到粵東、粵西、粵北12市就業6個月,可申請省級就業補貼,標準為博士10000元、碩士7000元、其他5000元;同時,自主創業有1萬元一次性資助,需要場地的可申請入駐政府部門各類創業孵化基地,享受最長3年免租期。
此外,廣東各地市對于來求職的應屆畢業生,還提供了不同的便利服務。例如,來深圳求職的應屆畢業生,可申請最長居住15天的免費房源;來珠海求職的應屆畢業生等青年人才,不僅可申請最長5天的免費住宿,成功就業后還可享受“第一年免費住、第二年租金三成、第三年租金減半”的住房保障;來東莞求職的大專以上學歷等青年人才,可申請最長15天免費住宿服務,就業后入住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可申請每月500元、最長3年的租房補貼。
深圳前海深港創新中心。圖/圖蟲創意
申紅艷指出,近年來,較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和高質量的生活工作環境已成為吸引高校畢業生跨區域流動的重要因素。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職業發展前景、生活成本與宜居性、社會資源與公共服務水平等,已成為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地的重要考量標準。
燕雨林說,在廣東的人才戰略布局中,吸引人才只是開端,如何留住人才并充分發揮其效能才是關鍵。若盲目投入資源吸引人才,卻缺乏完善的后續保障與利用機制,最終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他建議構建良好人才生態,一方面,要有充足且適配的產業平臺,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以平臺留人,打造多元化、高質量產業平臺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從政府層面看,打造良好人才生態是重要職責,完善的人才激勵、使用與考核機制不可或缺。
申紅艷也提到,為搶而搶,重“搶”不重“用”,勢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廣東此次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引才,要避免陷入“重引進輕服務”的陷阱。因此,她建議,首先要搭建平臺,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實現人崗相適。其次,健全評價激勵機制,構建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用制度保障人才。最后,要充分落實優惠政策,不斷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全方位打造宜居宜業的人才發展生態,用環境留人。
作者:陳淑蓮
編輯:孫曉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