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游新聞的《“九龍社工+龍基金”點亮萬家燈火背后的城市溫度》報道自刊載以來,引發廣泛關注,不少讀者好奇重慶九龍坡區九龍街道“龍基金”是如何運作的?
“愛心,不能被辜負,我們作為‘龍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者,必須經得起監督和考驗。”九龍街道社區事務中心負責人莊華敏表示。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街道慈善公益服務中心通過案例、鏈接情況及公示等方式,給記者講述了這些善款是如何一筆一筆地匯聚起來,又如何在多方嚴管的情況下使用出去。
公示展板:
怎么花、花多少,這里一目了然
在九龍社工服務中心外有一塊大展板,上面寫著“九龍街道2024年度實施社會工作項目公示欄”,公示欄上,以多個不同表格的形式,展現著2024年四個季度“居民自治金”項目、2023年至2024年“金點子”落地實施項目、“益起來·創未來”九龍街道第三屆九龍社會公益項目創意大賽落地實施項目、2023年至2025年落地九龍街道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龍基金”和華巖文教基金會合作項目、區慈善會“三個一批”慈善公益項目的錢款使用情況和星級評估。
以2024年第一季度“居民自治金”項目實施情況來看,一共涉及9個項目,并已經完成星級評估,最低兩顆星最高三顆星,其中萬年青志愿者服務隊實施的“大手拉小手,共植成長樹”植樹護綠項目,一共使用經費2054元,星級評估達到三星;“微曉”矛盾調解隊實施的“學本領·能力增”業主自治能力提升項目,一共使用經費2686元,星級評估達到三星;星星之火志愿者服務隊實施的“以星火之力,共筑和諧社區”系列項目,項目經費為2727.86元,支出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該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會蘭告訴記者,這些錢怎么來的,怎么花出去的,每一筆都經得起查。對于已經實施完的項目,也會通過綜合評分的形式,考驗其完成情況,做到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回應。
鏈接企業:
讓愛心匯聚到該去的地方
除了項目的支出,在“九龍社工+龍基金”的形成鏈條里,通過構建“政府+社工+企業+社區”四維聯動機制,讓更多社會元素參與愛心活動,才是“龍基金”能夠不斷散發魅力的主要原因。
上游新聞早前報道中提到的主人公小齊,就是愛心匯聚的終點。
社區工作人員當初去孩子家里,就兩個目的:幫扶、持續。
幫扶,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面,社區通過學校了解到,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并不理想,尤其是爺爺去世后,孩子產生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亟待紓解。另一方面,婆孫倆拮據的經濟狀況也需要得到改善。
現在,在政策許可的情況下,小齊和奶奶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助力下,民政部門當月完成低保審核,將補助金從636元提升至717元,能滿足婆孫倆吃飯問題。
為及時緩解這個家庭的困難,九龍街道“龍基金”攜手轄區內的“消費捐”簽約企業——樂樂欣口腔門診,從2024年開始,對這個孩子開啟“一對一”愛心幫扶,每月,該企業對小齊捐贈300元,以緩解其家庭經濟困難,助孩子讀書。
讓企業的愛心匯聚到該去的地方,讓愛成為涓涓細流浸潤受助者的心田,九龍街道用扎扎實實的愛心幫扶,串聯好上下游的幫扶鏈條。
公益杠桿:
社區商業聯盟的共生密碼
除了一對一幫扶,事實上,類似樂樂欣口腔門診這樣的愛心企業,還通過“消費捐”的形式,源源不斷地為“龍基金”注入源頭活水。
目前,簽約“消費捐”的商家達到112家,奶茶店每銷售一杯捐0.1元、蛋糕店每銷售一單捐0.1元、餐飲店每接待一桌捐1元……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在“龍基金”的商業算法中,卻構成一個1元錢的“72變”公益杠桿。
九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尹生告訴記者,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將企業社會責任轉化為可量化的品牌增值。
以樂樂欣口腔門診為例,通過鏈接轄區群眾,參與街道公益事業,也為企業帶來除廣告之外的口碑,不少居民在遇到口腔問題時,第一選擇就是到家門口實力強、且有愛心的樂樂欣口腔門診。通過愛心奉獻,企業也為自己帶來客流。
與此同時,商戶間的公益競爭更形成隱性激勵,不少企業今年已經主動提出要加入到“消費捐”的隊伍中,為社區公益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比如,轄區內的荷家糕點,為街道捐贈八萬元的糕點,用于轄區慰問困難群體,五洲書店也捐贈許多圖書,楊家坪蘇寧電器通過街道開展活動,捐贈物資、提供志愿服務等,為“九龍義工”注入另一種能量。
事實上,深度分析來看,“龍基金”的商業聯盟設計暗含三重邏輯:首先,輕量化參與,0.1元起捐的低門檻,讓小微商戶也能加入;其次,場景化綁定,消費與捐贈同步發生,顧客在支付時即感知公益價值;第三,數據化反饋,商戶可通過后臺實時查看捐贈流向,形成“捐贈—口碑—業績”的正循環。
這種模式破解了傳統公益“企業掏錢、政府背書、公眾旁觀”的困局,讓商業生態與公益生態形成共生關系。正如尹生所言,“我們通過‘政府+社工+企業+社區’四維聯動機制,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公益資本市場。”
在“龍基金”的商業版圖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心甘情愿地加入到愛心奉獻的群體中來。
家住魯能九龍花園的市民秦女士告訴記者,自從看到街道在努力發展轄區企業實行“消費捐”后,她也積極鼓勵家人加入到這個消費環節中。
“現在買什么東西,我都喜歡去參加‘消費捐’的企業,看起來是企業在捐款,實際上也是我自己在做貢獻。”秦女士表示。
盤活資源:
社區基金本身也有造血能力
在“政府+社工+企業+社區”四維聯動機制中,政府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今年1月9日,位于九龍街道馬王四村的慈善公益便民停車場正式營業。
這個停車場的前身由于歷史原因,是一片閑置地。因長期無人管理,不僅影響周邊環境,還存在較大的交通安全隱患。
經多方不懈努力與社區積極探索,后來,這里被建成一個有19個停車位的慈善公益便民停車場。
尹生告訴記者,這個停車場是由“龍基金”全額出資修建而成,費用由愛心企業和熱心人士捐贈。“它體現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屬性,這個停車場的收費價格不超過周邊停車場的市場價,是公益性質的。”停車場的營收,除了基本的人力成本和日常維護費用外,多余的錢將匯入“龍基金”,為今后的慈善公益事業“蓄水”做好準備。
除此之外,九龍街道依托“五社聯動”治理經驗,擬通過引入善淘Buy42慈善商店這一公益模式,提升“九龍社工”服務品牌影響力,擴大九龍街道在社區慈善領域的領先優勢。初步選址在九龍街道盤龍新城萊茵體育生活廣場上的運動藝術空間半球館,場地面積約268.66平方米,通過設立重慶首家慈善商店,為轄區20萬名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參與公益活動的場所,讓慈善文化真正深入居民生活之中。
該慈善商店的商品來源于收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閑置庫存、樣品、展品、公關禮品和個人生活閑置物資,以超值價格出售。同時,聘用殘疾人和特殊人士作為商鋪經營骨干,提供有尊嚴的工作崗位,而產生的收入將進入“龍基金”成為社區基金的一個重要來源。
記者手記>>
透明賬本背后的制度“潔癖”
愛心要匯聚,善款要透明。
做公益,需要面臨諸多的考驗,而賬本是否干凈,則是最為嚴重的考驗之一。
在采訪中,記者恰好遇到該服務中心項目部負責人戴美林正在“追討”一筆錯誤打款,金額為16元。
原來,這筆資金涉及去年一個社區的慈善項目活動,事實上,工作人員在購買物資時,雖然實際支付了16元,但由于在開發票時,這16元未寫入發票中,導致實際報賬金額和發票金額存在偏差,遂要求社區將多打的錢款返還。
16元的背后,折射的是在制度設計上,“龍基金”引入三重防火墻:首先是動態校準機制,針對商戶業態不同及資源原則實施“消費捐”,避免“殺雞取卵”;其次是賬本透明,任何一筆欠款都必須一致;同時,聘請專業人士對賬本進行審計,報告公開至小數點后兩位。
這種精密到毫厘的透明化運作,讓公益不再是“黑箱”,而成為可驗證、可追溯的公共產品。
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