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如果遇到陌生人給你零食,該怎么辦?……要大聲拒絕,然后告訴老師或家長!”
天柱縣渡馬鎮陳氏家祠,“家風學堂”開講。金可文攝
4月7日,在天柱縣渡馬鎮龍盤村陳氏家祠內,一場以護苗為主題的“家風學堂”正在開講。50余名渡馬鎮龍盤小學學生圍坐在祠堂內,眼神專注地盯著講臺上的“愛心媽媽”的宣講。
“孩子們看,這座祠堂的里面張貼著‘家風家教’,而今天我們要加上‘遵紀守法’。”渡馬鎮龍盤村婦聯主席、“愛心媽媽”楊菊仙將《未成年人保護法》條款與真實案例巧妙串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防欺凌、防詐騙等知識。
“家風學堂”是近年來天柱縣創新宣講形式的具體舉措之一。天柱縣依托獨特的家祠文化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組建先進親民宣講隊,深入宣講解讀黨的創新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等內容,將“家文化”與黨的創新理論政策結合起來,通過“家風學堂”宣講,實現家庭“小氣候”溫潤社會“大生態”。
“我們不是簡單說教,而是讓身邊人講身邊事,用祠堂里的家風故事解讀黨的政策,讓理論宣講既有‘黨味’又有‘土味’。”渡馬鎮宣傳委員劉微說。
渡馬鎮的這場以“法治護苗”為主題的“家風學堂”,只是天柱縣創新基層理論宣講“五堂”的生動縮影之一。
“各位家長,未成年人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
天柱縣坌處鎮三門塘“合約食堂”,“理論宣傳二人講”開講。金可文攝
4月8日,在天柱縣坌處鎮三門塘“合約食堂”內,坌處鎮“愛心媽媽”唐需晴和坌處鎮宣傳委員李培洋通過“理論宣傳二人講”的方式,用群眾聽得懂的話、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未成年人保護內容,引領大家共同建設好家庭、傳承好家教、弘揚好家風。
“平時上街也有人發宣傳手冊給我,年紀大了看不清宣傳冊,今天在‘合約食堂’里聽他們講法律,心里透亮多了!”三門塘村村民彭澤根說。
天柱縣通過組建政策惠民宣講隊,以“理論宣傳二人講”宣講形式,通過創建“合約食堂+法治”模式,聚焦未成年人保護等內容,把講理論與講實踐相結合,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宣講。
這種將法治教育融入生活場景的做法,正在催生治理實效。“合約食堂不是簡單的吃飯地,而是苗鄉侗寨的‘公共客廳’。”李培洋表示。“當‘吃飯AA制’的老傳統遇上‘法治護苗’的新需求,當‘長桌擺古’的舊習慣變成‘政策對話’的新形式,基層治理就有了最鮮活的載體。”
“家風學堂”與“合約食堂”理論宣講的交響,是天柱“五堂聯動”的日常。連日來,在渡馬鎮楊柳村開展的“文藝講堂”,非遺“侗戲”用歌舞編織護苗網;在聯山街道惠民社區“愛心講堂”,“金鳳姐姐”為留守兒童點亮心燈;在“云上講堂”,天柱縣精心錄制未成年人保護理論政策解讀方面的視頻,讓守護穿越山海。
天柱縣渡馬鎮楊柳村,“文藝講堂”開講。金可文攝
近年來,天柱縣進一步深化“柱力講堂”理論宣講品牌,通過充實宣講隊伍、豐富宣講陣地、創新宣講形式、精選宣講內容等,積極構建“1+3+5”宣講體系,以五大宣講隊為載體,通過以“合約食堂”“文藝講堂”“家風學堂”“愛心講堂”“云上講堂”等“五堂聯動”的方式,開展“法治護航·成長無憂”主題宣講,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宣講工作走深走實。今年以來,在全縣各村(社區)設置134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專崗,廣泛吸納轄區內教師、醫生、律師、社區工作者、青年志愿者、“五老人員”“金鳳姐姐”“愛心媽媽”等134支隊伍2177人開展“五堂聯動”未成年人保護主題宣講活動87場次,開展志愿服務926人次。開設“護苗成長”專欄,發布涉及未成年保護內容的“云上講堂”視頻20期。
(楊鴻斌|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