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陳毅正審閱著各部隊呈交上來的資料,當他翻開新四軍第七師相關編制發展資料時,不禁脫口而出:“好家伙!”原來,第七師從成立時僅1900多人,短短兩年就擴充到2萬多人,而且全是軍隊主力野戰部隊。
很快,他的注意力被一組數字牢牢吸引住——整個新四軍的軍費,幾乎是第七師一力承擔。在過去兩三年間,第七師上交給新四軍軍部和中央的軍費,竟然上繳費用多達20萬兩黃金,可以養20個甲級師。新四軍第七師究竟是怎么做到這么富有?
第七師轉變為后勤和情報中心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黨內領導人決定與國民黨暫時擱置過往矛盾,攜手合作,共同組建了新四軍,將南方八省在艱苦環境中堅持游擊作戰的健兒們整編為一支正規部隊。
然而,新四軍這支新生力量剛誕生就陷入困境。
隊伍里,人多槍少的問題格外突出。他們手持大刀、長矛,面對日軍的先進槍炮,顯得如此單薄。
每次戰斗,戰士們都不得不冒著敵人密集的槍炮,用自己的身子去擋,傷亡數字令人痛心。
面對這種情況,國民黨方面不但沒有給予應有的支持,反而對新四軍采取種種限制措施。物資分配上,故意區別對待,將大量精良裝備分配給自己的嫡系部隊,在武器補給、彈藥供應等方面設置重重障礙,進一步加劇了新四軍裝備不足的困境。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公然背信棄義,取消了新四軍番號,還顛倒黑白,誣蔑新四軍為“叛軍”。不僅如此,國民黨還調集重兵,對新四軍展開殘酷圍剿,此后,新四軍陷入了日軍和國民黨的雙重絞殺。
困境之下,新四軍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選擇了一條特殊的壯大之路——靠繳獲敵人武器來武裝自己。
每一次戰斗戰士們都全力以赴,只為從敵人手中奪得先進的槍炮彈藥。
每次戰斗結束,戰士們顧不上休息,便忙著清理戰場,仔細搜集敵人遺落的武器,哪怕是一顆子彈、一個零件都視若珍寶。
這種以戰養戰的策略,成為新四軍在夾縫中生存并壯大的關鍵,這時,新四軍第七師脫穎而出,指揮層經過慎重考慮,將第七師定位為“戰略預備隊”。
在地圖前,指揮員們指著標示第七師部署區域的圖標,仔細探討著戰略布局,認為第七師在整體戰略體系中,需養精蓄銳,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在關鍵時刻投入戰斗,發揮關鍵作用。
但隨著局勢的發展,第七師所處的地理位置凸顯出特殊性。它深入日軍占領區核心,四周被敵人重兵環繞,一舉一動都受到日軍的嚴密監視。與此同時,經過多番實戰檢驗與對比,第七師在兵力規模、武器裝備、戰斗經驗等方面,與第一師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于是,經過多次會議商討,結合第七師的實際情況,決定將其轉變為新四軍的“經濟后勤中心”與軍事情報中心。
改革后的新四軍面貌煥然一新
得到任命的第七師充分利用身處敵占區的復雜環境,憑借當地群眾的掩護和支持,秘密開展經濟活動,開辟隱蔽的貿易路線,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為新四軍籌集了大量的物資和資金。
同時,他們在敵人眼皮底下建立起龐大的情報網絡,無數情報人員喬裝打扮,潛伏在日軍據點、交通要道,冒著生命危險收集情報,再通過秘密渠道將情報源源不斷地傳遞出去,為新四軍的作戰決策提供了關鍵支持,在另一條戰線上為抗戰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2年3月,新四軍的重要領導崗位上正經歷著一次關鍵的人事變動,時任政委劉少奇接到調令,將奔赴新的崗位,承擔更為重要的使命。
得知劉少奇即將調離,新四軍指揮部里戰士們紛紛圍聚過來,“劉政委,您這一走,我們可舍不得啊!”劉少奇聽后,安慰說:“同志們,革命工作需要我們到不同的地方去,不管我在哪里,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趕走侵略者,為了新中國!”
此時,關于新一任政委的任命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任命饒漱石為新四軍新的政委。
任命的消息傳來,指揮部里議論紛紛。“這饒漱石同志,聽說在外交和經濟上很有一套,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帶好咱們新四軍。”有戰士小聲嘀咕。這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戰士站出來說:“組織上既然做了決定,那肯定是有考量的,咱們得相信組織,相信饒政委!”
很快,饒漱石到任。面對眾多新四軍將士,他說:“同志們,從今天起,我就和大家并肩作戰了!在這艱難的抗戰時期,咱們新四軍肩負著重大使命,我定會全力以赴,和大家一起,為了勝利而戰!”
看著面前財務報表上那少得可憐的資金數字,“必須得想個辦法,不然這仗可就難打了。改革,必須對新四軍進行改革!”饒漱石喃喃自語道。
于是,一場圍繞資金問題的改革行動迅速展開,在高級將領的率先垂范下,新四軍內掀起了一股勤儉節約、嚴謹自律的新風潮,戰士們不再隨意浪費一粒糧食、一絲布料,大家齊心協力,開源節流。曾經,部隊里曾出現一些物資管理混亂的情況,如今,每一筆物資進出都有詳細記錄,杜絕了任何可能的損耗。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四軍內部的整體風氣煥然一新。
新四軍第七師的富令人意想不到
當時新四軍第七師所在區域土壤肥沃、水源豐沛,是糧食生產的理想之地。開展生產急需人力、物力與財力,彼時人力、物力不缺,卻苦于資金匱乏。
面對困境,饒漱石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民族敗類與地方惡霸,在周邊區域,有不少賣國求榮的漢奸,他們為虎作倀,依靠向日軍出賣情報、殘害同胞,聚斂了大量不義之財;還有一些危害百姓的地主鄉紳,平日里巧取豪奪,壓榨農民,囤積了巨額財富。這些非法所得,沾滿了百姓的血淚,也成為第七師解決資金難題的突破口。
隨著一次次行動的成功,大量非法財富被收繳,這些財物被迅速投入到糧食生產中,七師精心部署,偵查摸清其老巢與財富藏匿處,趁夜突襲,一舉收繳大量金銀財寶與物資,將這些不義之財轉化為生產的原始資金,順利開啟糧食生產工作。
充足的收成不僅保障了新四軍的糧食供給,倉廩充實,還結余出大量余糧,饒漱石深知經濟貿易的重要性,積極邀請精通此道的人才加入。隨著經濟實力穩步提升,新四軍迎來了飛躍式發展。從最初的一萬余人,不斷吸納熱血青年,擴充隊伍,逐漸壯大到二十六萬人。
在新四軍各師中,第七師憑借在經濟領域的卓越表現脫穎而出,成為隊伍里名副其實的“印鈔機”。他們通過糧食貿易積累財富,興辦各類產業,為部隊源源不斷地提供資金支持。
通過這一方式,第七師大賺了一筆,其中在第7師發展經濟的五年內,第七師發展的成果十分顯著,其中單就五年內上繳給新四軍的現金就多達一百多兩黃金。計算下來每年上交超過了二十萬兩黃金,這筆資金完全可以養活二十多只裝備先進的甲級師。
在新四軍內部,流傳著這樣生動的說法:第一師憑借勇猛無畏的戰斗精神,打仗最多且最為厲害,是戰場上沖鋒陷陣的先鋒;第二師發揮創新能力,生產的香煙暢銷根據地內外,為部隊創造了獨特的經濟收益;而第七師,則以雄厚的財力,上交的軍費最多,成為新四軍發展壯大的堅實保障。
1945年10月,歷經艱苦卓絕地奮戰,抗戰終于迎來勝利。
隨著局勢的變化,第七師番號被取消,不久之后,順應解放戰爭的新形勢,第七師改編為華野第七縱隊,這支英雄部隊又踏上新的征程,繼續為國家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