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擊戰最后一天,國軍的最后機會為何溜走?
1948年10月,解放戰爭的關鍵階段,遼沈戰役的勝負天平很大程度取決于塔山阻擊戰的結果。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中,國共雙方在塔山這個看似平凡卻戰略意義重大的地方展開了殊死搏斗。
塔山,并非真正的山巒,它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僅有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地勢平坦開闊,無險可守 。然而,它卻成為了決定東北戰局走向的關鍵節點。東北野戰軍的四縱、十一縱等部隊奉命在此實施攻勢防御,阻擊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為攻打錦州創造條件。國民黨軍則深知塔山的重要性,蔣介石親自下令,調集海軍、空軍,配合陸軍,企圖以強大的海、陸、空三重火力突破塔山防線,救援被圍困的錦州守軍。
10月10日凌晨,戰斗打響,國民黨軍集中全部火力,對塔山陣地展開狂轟濫炸,隨后以密集陣型發起沖鋒,整營、整連、整團地壓上來,飛機還不斷俯沖掃射。四縱戰士們頑強抵抗,打退一波又一波進攻,但陣地也遭受重創,防御工事被摧毀大半。11日,國民黨軍加大火力轟炸,數千枚炮彈傾瀉在塔山陣地,四縱防御艱難,陣地一度被國民黨軍逼近,塔山村邊幾座房子被占領,守衛的四縱34團1營1連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一百多人最后僅剩下7個戰士 ,塔山陣地岌岌可危。
在這戰局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抵達葫蘆島,并召開軍事會議。54軍軍長闕漢騫提出了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建議:減弱塔山正面攻擊力度,改為攻打白臺山以西區域。因為白臺山以西地形開闊,部隊易于展開攻擊,重武器能發揮更大效能,且東野在此處防御工事相對薄弱。打下這里,便可迂回到塔山背后,快速奔襲錦州,實現救援目的。從當時戰場態勢看,這是打破塔山僵局、救援錦州的可行方案,能避開東野正面強大防御,出其不意達成戰略目標。
然而,這個正確方案卻遭到老蔣派來的督戰官羅奇的堅決反對。羅奇自恃國民黨軍在火力和兵力上占據優勢,還帶著有“趙子龍師”之稱的獨立95師,認定能從正面輕松拿下塔山。他搬出蔣介石施壓,讓眾人不敢再提迂回方案,堅持從塔山正面進攻。更離譜的是,羅奇為搶功,提出親自指揮95師從正面主攻,還以觀察地形為由,要求休戰一天。這一決定讓國民黨軍失去了趁熱打鐵突破塔山的機會。
這難得的一天休戰,對四縱來說無比珍貴。此前兩天高強度作戰,四縱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防御工事脆弱、一線陣地兵力密集導致傷亡大等。利用這一天,四縱首長安排戰士們爭分奪秒修補工事,結合傷亡情況調整部署、重整火力,戰士們也通過戰評交流,優化戰壕布局,改進作戰技巧,極大提升了戰斗力和士氣。經過一天調整,塔山防線大大加強,為后續抵擋更激烈進攻奠定了堅實基礎。
10月13 - 15日,塔山阻擊戰進入第二階段,戰斗更加激烈。國民黨軍“趙子龍師”加入戰斗,他們采用波浪式沖擊戰法,團營軍官身先士卒,進攻兇猛,給四縱帶來巨大壓力。13日當天,四縱和十一縱傷亡1048人,斃傷和俘虜敵人1245人,戰損比接近一比一。羅奇見白天未能突破,又在13日晚間想出夜間偷襲的主意,卻被四縱戰士識破,機槍班戰士魏海云發現敵人行蹤后迅速組織反擊,挫敗了偷襲計劃。
14日清晨,林彪做出大膽決策,下令讓塔山陣地上的守軍悄然撤出陣地,隱蔽到離塔山10里之外的虹螺崗,靜候國民黨軍突入塔山村后的反包圍之計。這一行動完全打亂了國民黨軍進攻計劃,面對漸趨空虛的塔山陣地,國民黨軍驚訝又困惑,難以判斷是緩兵之計還是反包圍詭計。62軍軍長林偉儔開始動搖對正面突破的信心,主張暫緩進攻,從側面迂回突襲 。但闕漢騫認為這是林彪慣用的“空城計”,進攻可能白白送死。國民黨軍指揮部陷入猶豫,要求空軍加強偵查,雙方在塔山一線展開觀望相持的拉鋸戰,浪費了寶貴時間和戰機。此時,林彪的四縱又在附近西大窯地區發動猛烈反攻,將部分國民黨軍前鋒逼退數里,徹底打亂了國民黨軍在塔山一線的進攻計劃。
直至15日,錦州方向槍炮聲漸稀,國民黨軍意識到錦州已失守,繼續東進失去意義,無奈停止戰斗。塔山阻擊戰以東野的勝利告終,為錦州戰役勝利奠定基礎,徹底扭轉東北戰局?;仡櫵阶钃魬鹱詈笠惶?,國民黨軍本有迂回進攻、打破僵局的最后機會,卻因羅奇的剛愎自用、個人私心和錯誤決策而錯失。他不顧戰場實際情況和其他將領合理建議,堅持正面進攻,還休戰貽誤戰機,最終導致國民黨軍在塔山功虧一簣,也讓東北戰局朝著對國民黨軍更為不利的方向發展,成為解放戰爭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