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美科技戰打得火熱,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封鎖更是下了狠手,想掐住中國科技的命脈。臺積電作為全球芯片代工的龍頭老大,自然被卷進這場風暴。2020年,美國針對華為下了禁令,要求所有用美國技術的芯片企業停止供貨,臺積電也沒能躲過去。
當時的董事長劉德音做了個震驚行業的決定:停掉華為的高端芯片訂單,還跑去美國投資建廠。這事兒一出,外界都覺得中國芯片產業要涼,誰知道幾年下來,中國芯片非但沒倒,反而越挫越勇。
臺積電高管后來忍不住爆料,中國芯片不怕封鎖的真正原因,背后有個硬核靠山——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和一股子自力更生的勁頭。這話聽著挺接地氣,但細琢磨還真有點意思。
一、臺積電的選擇和中國的反擊
先說說臺積電這邊。2020年,美國的禁令一出,臺積電沒法繞開,因為他們的設備和技術離不開美國供應商。劉德音帶著董事會一合計,決定停了華為的訂單。
這可不是小事兒,華為的麒麟芯片全靠臺積電的先進制程,比如5納米工藝,斷了供等于掐了華為高端手機的命脈。不僅如此,臺積電還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砸120億美元建廠,擺明了是向美國示好,想換點政治籌碼。外界一看,都覺得這是臺積電在中美之間選了邊站。
但中國這邊沒坐以待斃。美國封鎖一加碼,中國政府立馬行動起來,拿出真金白銀支持芯片產業。從政策到資金,力度前所未有。華為被斷了供,自己的研發團隊加班加點,硬是憋出了麒麟9000芯片。
這款芯片在2020年發布,性能不輸國際一流水平,雖然之后沒法大規模量產,但至少證明了中國有能力在高端領域突圍。中芯國際也沒閑著,上海的工廠突破了14納米制程,雖然跟臺積電的5納米比還有差距,但在中端市場已經能撐起一片天。
這事兒讓臺積電的高管都看傻了眼。后來有位高管在行業論壇上直言:“我們低估了中國市場的力量,他們的需求和決心超乎想象。”這話不假,中國芯片能頂住封鎖,真不是靠運氣,而是有實打實的底氣。
二、內需市場:中國芯片的硬核靠山
說到中國芯片的靠山,第一個得提的就是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這可不是空話,中國市場有多大?從手機到家電,從新能源汽車到工業設備,哪樣不得用芯片?就算高端芯片一時造不出來,中低端市場的需求也能養活一大堆企業。比如智能手機,華為、小米、OPPO、vivo這些品牌,每年出貨量加起來幾億臺,哪怕用的是國產中端芯片,訂單量也夠芯片企業吃飽。
再看新能源汽車,這幾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火得不行,比亞迪、蔚來、小鵬這些公司,車里的智能系統全得靠芯片支撐。工業領域就更不用說了,自動化設備、智能制造哪樣離得開芯片?這些需求加一塊,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市場這么大,只要國產芯片能湊合用,消費者就不會讓你餓肚子。這就是中國芯片產業的底氣,哪怕技術差點,靠量也能活下去。
更厲害的是,這個內需市場還能倒逼技術進步。企業知道有訂單等著,就有動力砸錢研發。政府也樂意給補貼,地方上還搞各種產業園,吸引人才和技術。深圳、上海這些地方,芯片公司跟雨后春筍似的往外冒,慢慢就把產業鏈撐起來了。臺積電高管說得沒錯,中國市場的需求真是個大靠山,硬生生把芯片產業給托住了。
三、封鎖反成催化劑:自力更生的決心
美國封鎖的本意是想卡死中國芯片,誰想到這反而成了催化劑。以前中國企業習慣了依賴進口,臺積電、中芯國際這些代工廠一手包辦,研發動力不大。但封鎖一來,沒得選了,只能自己干。華為被斷了供,馬上加大研發投入,麒麟9000就是這么來的。中芯國際也一樣,14納米制程的突破,就是在壓力下硬啃出來的。
這股自力更生的勁頭,不光是企業的事兒,背后還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國家掏出上千億資金,設立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扶持從設備到材料的全產業鏈。光靠錢還不行,政策也得跟上,比如稅收減免、人才引進,樣樣不落。結果就是,幾年時間,中國芯片產業從一片散沙,變成了有模有樣的體系。
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美國封鎖前,中國芯片自給率不到20%,高端領域幾乎全靠進口。但到2023年,自給率已經逼近30%,中低端市場基本能自足。這進步不算小,雖然跟美國、臺灣的頂尖水平還有距離,但至少不至于被卡得喘不過氣。中國人這股子“憋著一口氣也要干出來”的決心,真不是蓋的。
四、臺積電的失算和中國的崛起
臺積電這邊呢,當初的選擇現在看有點失算。劉德音想著去美國建廠能換來更多訂單和安全感,但現實挺打臉。亞利桑那州的工廠2021年開工,進展卻慢得要命。當地人工貴,供應鏈也不熟,成本比臺灣高出一大截。內部報告顯示,這廠的運營費用超了預算,投產時間一拖再拖。與此同時,中國市場這邊,臺積電的份額縮水了不少,本土芯片企業搶了不少生意。
更麻煩的是,中國芯片產業鏈越來越完善。從設計到制造,再到封裝測試,基本都能自己搞定。以前臺積電覺得中國離不開他們,現在發現人家沒你也能玩得轉。有高管私下感慨:“早知道中國能這么快站起來,當初的決定可能得再想想。”這話聽著有點后悔的意思,但事實就是,臺積電想再回中國市場,已經沒那么容易了。
中國這邊,2024年的科技展上,國產芯片已經到處可見。服務器、手機、汽車芯片,都有國產品牌的身影。雖然高端制程還差點火候,但中低端領域已經站穩了腳跟。有人預測,再過幾年,中國芯片自給率可能突破40%,到時候全球市場格局都得變。
美國封鎖的本意是打壓中國科技,但效果為啥沒預期那么狠?道理很簡單,中國有市場、有決心,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封鎖剛開始那會兒,華為確實難受,手機業務差點崩盤。
但幾年過去,華為靠著鴻蒙系統和國產芯片,又殺回來了。中芯國際也一樣,14納米制程搞定后,正在往7納米沖,雖然慢點,但方向是對的。
反過來,美國的封鎖還逼著中國把錢花在刀刃上。以前進口芯片花的錢,現在都投到研發里去了。設備、材料這些短板,也在一點點補齊。比如光刻機,上海微電子的設備已經能做到28納米,雖然跟荷蘭ASML的極紫外光刻機沒法比,但至少能用。長此以往,美國的封鎖威力只會越來越小。
臺積電高管看得清楚,他們那句“中國有靠山”真不是隨便說的。市場和決心這兩座靠山,硬是讓中國芯片在絕境里趟出了一條路。美國要是還想靠封鎖壓住中國,恐怕得再想想別的招。
當然,中國芯片產業也不是沒問題。高端制程的差距還在,臺積電的3納米、2納米技術,中國暫時還摸不到邊。光刻機、EDA軟件這些核心技術,也得靠進口或者慢慢磨。人才缺口也不小,頂尖工程師還是太少,培養得跟不上需求。
但機會也不少。內需市場還在擴張,5G、AI、物聯網這些新領域,對芯片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只要政策和資金不掉鏈子,技術進步是早晚的事。臺積電那邊呢,日子也不好過。中美兩邊壓力都大,市場份額還得跟三星、中國企業搶,未來的競爭只會更激烈。
劉德音當年的決定,現在看有點騎虎難下。臺積電想在變局里站穩腳跟,恐怕得靠下一代領導班子想辦法。中國這邊,芯片崛起已經成了趨勢,不管美國怎么封鎖,這股勢頭是擋不住的。
總的來說,臺積電高管爆料的“中國芯片不懼封鎖的真正原因”,還真挺靠譜。14億人的內需市場,加上自力更生的決心,就是中國芯片的硬核靠山。封鎖沒把中國壓垮,反而逼出了潛力。從華為到中芯國際,從政策到企業,大家擰成一股繩,硬生生在夾縫里闖出一片天。
這事兒也給臺積電敲了個警鐘,選邊站沒那么簡單,市場和技術的博弈才是硬道理。中國芯片的路還長,但有了靠山,至少底氣是足的。未來咋走,咱們拭目以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仗打到現在,中國已經不是那個隨便就能捏的軟柿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