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海新“楓”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東興市人民法院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推動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東興市人民法院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社會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加強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為抓手,持續深化基層解紛工作創新成果,推動構建全域式多元化解紛體系,引領邊海特色“楓橋經驗”實踐走深走實。
2024年,江平法庭訴前調解糾紛303件,訴訟案件量同比下降6.9%,調解成功率同比上升43.6%,“一降一升”突顯社會工作新成效。江平法庭被自治區高院命名為第三批“廣西示范人民法庭”,《邊海少數民族地區“哈亭”解紛工作法》被自治區黨委政法委編入《新時代楓橋經驗廣西創新實踐2023匯編》。
“小事不出村”
哈亭調解善調鄰里糾紛
用好哈亭調解室,推動糾紛就地化解。哈亭是京族群眾祭祀奉祖、商定要事、彰顯傳統文化的標志性建筑,是高效化解涉京族矛盾糾紛的“天然場所”。
2021年,江平法庭在京族聚居區“京族三島”掛牌成立哈亭調解室,專門調解涉京族群眾矛盾糾紛。實踐中,由法庭庭長、京族村長、哈亭亭長共同組成的“三長調解”是哈亭調解的重要方式之一。“三長調解”以京語話家常為開端,循序漸進推進調解流程,并將京族“寄賴”“對屐”等優秀傳統法治文化融入調解過程,庭長釋法、村長說理、亭長講情,法理情貫通實現“三效統一”,極大提高了群眾對司法工作的認同感。
2023年以來,江平法庭以“三長調解”方式化解涉京族群眾糾紛69件,調解成功率91.3%。2024年9月,央視《今日說法》欄目播出“邊疆法庭·暖心的審判”節目,講述江平法庭巧用“三長調解”以及“抓鬮”“背對背”等方式成功調解兩起涉京族群眾的醫療美容和宅基地使用權糾紛,兩案當事人均當庭達成和解,法庭還特別向當事人家屬發出《關愛老年人提示書》,修復親情、提示其履行贍養義務。
“大事不出鎮”
部門聯調助力基層治理
堅持黨委領導,構建多元解紛體系。長期以來,江平鎮山林權屬糾紛、鄰里家庭糾紛以及合同糾紛“三大類”占全鎮民事糾紛總量的81.2%。江平法庭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牽頭成立江平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并在轄區1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設立調解室,形成由村到鎮、聯合聯動的立體式、全域式多元解紛體系。
在鎮調處中心,法庭聯合司法所、派出所以及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按照一案一冊、專案專班、聯合商討、按期推動的原則開展鎮域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及時共享糾紛信息、統籌解紛力量。村(社區)調解室作為調解糾紛、排查糾紛的“前哨站”,落實“一調二查三報告”舉措,將鎮調處中心排查化解、風險研判、信訪辦理等職能延伸至一線,確保基層矛盾糾紛早發現、早干預、早化解。
2023年以來,江平法庭以部門聯調方式化解“三大類”糾紛100余件,訴前解決行政爭議2件,村(社區)調解室共排查上報糾紛線索50余條。2024年,江平法庭通過“送法進村”等活動,為村(社區)干部和村民代表宣講法律知識15場,培養村(社區)法律明白人17名,助力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矛盾不上交”
特邀調解推動實質解紛
落實一次性解紛,提升解紛工作效果。江平法庭始終堅持“盡可能一次性解決糾紛”理念,將特邀調解貫穿哈亭解紛模式全過程,推動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目標。
結合基層網格化管理機制,法庭按照“一格一員”標準,廣泛吸納京族族老、退休干部、人大代表等為特邀調解員,制定《特邀調解工作實施細則》,明確糾紛調處規則與獎勵辦法,并在法庭內部設立“代表委員聯絡站”,助力解紛、監督法律實施。
2023年以來,共聘請35名特邀調解員,包括9名各級人大代表,特邀調解員協助化解基層矛盾糾紛500余件,其中京族全國人大代表陳家科參與調解的糾紛,調解成功率100%、無一轉訴。
在深度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江平法庭創新提出“八步解紛法”,以“實、詳、聯、調”等八字作為調處基層矛盾糾紛的工作要領,明確調解要求、規范調解流程,在指導人民調解和特邀調解工作中起到積極作用,萬人起訴率下降22件。
2024年,《中國審判》《人民法院報》《光明網》等刊登專題報道介紹“八步解紛法”在守護京鄉安寧上的做法及成效。
來源:東興法院
編輯:黃舒婷
責編:吳凰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