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最終走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人的選擇。而現在,人們或許更應該去思考,“‘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谶@之前,我們必須學會共存?!?br/>
文/每日資本論
4月的殘忍,不僅僅是冬天逝去,更是特朗普掀起的史詩級關稅大戰。4月也是幸運的,因為只有現在的人,才能見證“扁平”的世界到底駛向何方。
當美國對東大商品綜合稅率突破104%的“歷史極值”,全球貿易體系仿佛被投下了一顆“經濟核彈”。美股三大指數暴跌、比特幣價格跌破77000美元、國際原油價格擊穿60美元/桶、香港恒生指數單日暴跌13%,德國DAX指數重挫10%……全球資本正用真金白銀投票,宣告對單邊主義的絕望。東大同日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再次加征50%關稅,總關稅至84%。
這一幕讓很多想起了1929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貿易崩塌遙相呼應。彼時,美國將2萬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至59%,直接導致全球貿易量暴跌66%,最終將世界推入大蕭條的深淵。如今,歷史會再度重演嗎?
或許“特朗普們”心里早就篤定了這個劇本。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士,甚至幻想著6個月后,收到東大妥協的電話。但不得不提醒一下,歷史從不會簡單重復。老特在社交媒體上7連發的“美國會比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也不一定會到來。
畢竟,老特對東大發起的104%關稅戰,爆發于一個多極化的世界:金磚擴容、東大崛起、歐盟離心、技術革命浪潮洶涌……這場博弈的終局,將不僅取決于經濟邏輯,更涉及國家意志、地緣角力與文明形態等的多維度碰撞。
誰能笑到最后,現在下結論肯定為時過早,雙方都還有一些王炸沒有打出來,并非“只有一對2”那么簡單??梢蕴接懙氖?,按照歷史經驗以及如今雙方手里的牌,或許存在5種結局。
先來看看,美國與東大的博弈,到底誰更痛?這也決定了兩大高手在這場瞪眼游戲中“先眨眼”。
毫無疑問,美國目前的做法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不爭的事實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買方市場,早些年持續打造的輸出品牌和技術,讓其他國家為其提供制造基地,但這種做法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漸放緩,以及全球多元化發展格局,美國強權政治開始抬頭。
尤其是老特二次上臺之后,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大棒重構全球產業鏈,但其代價已遠超預期。
數據顯示,美國普通家庭年支出因關稅增加8147美元,50州抗議,蘋果等科技巨頭因供應鏈依賴東大,4月3日至8日市值蒸發1.65萬億美元,標普500指數單周跌幅創2008年來新高。
更致命的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名單激增至217家企業,卻無法擺脫對東大稀土的依賴——未經核實的消息是,F-35戰機引擎斷供后僅能維持11個月運轉,新能源汽車75%的稀土原料仍依賴東大。
雖然數據不一定準確,但可以肯定老特的這種做法屬于“經濟自殺式襲擊”。
作為被動應戰的東大來說,影響也是必然。東大對美出口額未來或許會出現驟降情況,機電、紡織行業訂單或也會出現快速萎縮等。但內需市場與新興伙伴的崛起形成緩沖。
可以佐證的是,亞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RCEP區域內貿易占比提升至35%,抵消部分對美出口損失。商務部數據顯示,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突破3萬億元,占外貿比重升至18%;農村電商物流業務量指數也顯著回升,同比增長超過25%。
中芯國際的28nm芯片生產線24小時運轉,國產化率從15%躍升至42%。另有數據顯示,華為AI芯片昇騰910C的良品率40%,相比于一年前昇騰910B的20%已翻了一倍。這些也在印證了一個道理——“關稅戰打不垮東大制造,只會加速全球供應鏈去美國化”。
請注意,所有人都會注意到目前東大還手握7千多億美元的美債,若更大力度持續減持美債勢必引發的連鎖反應。美國財政部不得不以更高利率吸引新買家。即便讓日本等國死扛,但這種惡性循環也會將美國推向“債務陷阱”的深淵。
更深層次的是,美債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動搖,華爾街將面臨自次貸危機以來最復雜的風險定價重構。而且,當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用基礎被削弱,并迫使各國重新審視國際貨幣體系的底層邏輯,美國通過印鈔轉嫁債務的能力將大幅下降,其長期依賴的“囂張特權”將加速終結。
某種程度上來說,老特們這次關稅戰的數學計算模型設計的或許有些簡單。正如耶魯學者所言:“當兩個巨人綁著炸彈跳舞,任何一方按下引爆器都會玉石俱焚。”
好了,未來這場史詩級的關稅大戰究竟會怎么收場呢?
“每日資本論”認為,第一種可能性為長期僵持形成“新冷戰”。若美國堅持“關稅武器化”,全球產業鏈將被迫分裂為兩大陣營。美國可能聯合歐盟、日韓構建“民主供應鏈”,而東大依托RCEP、金磚國家形成“平行體系”。
這種局面下,雙方損失將呈指數級放大。比如,美國的通脹持續高企,中產階級消費能力萎縮,科技企業因失去東大市場營收將大幅下滑。而東大的傳統出口行業也將加速洗牌,但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新動能崛起。
第二種就是拼技術來決定勝負。關稅戰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科技霸權的爭奪。東大大力支持顛覆性技術基金猛攻EUV光刻機,美國控制芯片對東大出口,并加速非洲稀土開發等都是雙方在科技口掰手腕。
可以設想,若東大在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芯片等核心領域實現有效突破,美國關稅壁壘或者科技壁壘將形同虛設。反之,若美國成功構建“芯片四方聯盟”,東大產業升級可能會在這場關稅戰中受挫。
敲黑板!從東大角度來說,走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道理才是發展的根本。勢必會產生類似Deepseek這樣的新型且具備偉大潛質的公司,而一批習慣“拿來主義”的公司,也將被加速清洗。
第三種可能性是美國內部矛盾激化導致政策逆轉,從而影響關稅大戰結局。關稅大戰開始,美國已經開始了民眾上街游行等抗議并施壓老特們。這就是美國和東大雙方要綜合比拼了,從這點來講,美國承受力的臨界點或許并沒有老特們想象的那么深,而未來特朗普連任失敗,民主黨可能轉向務實談判。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即便美國政治極化加劇,政策轉向,也難以徹底放棄遏東大的戰略。
第四種可能是全球供應鏈“灰色重構”。關稅戰催生出一批“套利中間商”——類似巴西從美國進口大豆轉售東大,墨西哥成為東大商品輸美“中轉站”,形成千億美元級灰色貿易帶。這種“去合規化”的野蠻生長,可能倒逼中美默認新型非正式貿易規則。由此帶來的一個后果是,加劇全球監管混亂。
第五種可能性是通過談判達成“新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謂新布雷頓森林體系:一方面,美國大量印刷鈔票,從以亞洲國家為首的地區購入大量消費品,致使東大、日本等國的美元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同時美國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美國繼續印刷美元填補赤字。另一方面,美國發行大量的債券,東大、日本等國大量購買此類美元資產,從而使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回美國。
也就是說,多邊秩序的重構或成為破局關鍵。比如,東大已推動135國聯署WTO改革提案,而歐盟也在推動“關稅自主化”改革等。若中美歐達成妥協,可能形成以數字人民幣、歐元、美元并行的新結算體系,關稅戰轉化為規則制定權爭奪。但這種“軟著陸”需要美國放棄單邊霸權思維,這種可能性或許不足1成。
歷史經驗已經表明,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的終結往往需要三大要素:民眾痛苦的閾值、技術革命的降維打擊、理性政治家的妥協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三大要素將呈現出越來越鮮明的特征時,也就到了大家可以心平氣和地坐到牌桌前重新發牌的時候。
這場博弈也給全世界提了一個醒,老特即便二次登頂白宮、一句話讓全球金融市場巨震,或者向他噴口水“是個徹頭徹尾的商人、草臺班子”也罷,是誰把他推到歷史的前臺,又是誰讓他聽了所謂“狗頭軍師”的建議?
請記住,歷史的最終走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人的選擇。而現在,人們或許更應該去思考,“‘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谶@之前,我們必須學會共存?!?/p>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