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丁香護士 (轉載已獲授權)
話題再現
近日,筆者在網上看到某醫院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半夜,護士戳戳家屬肩膀「該給媽媽翻身啦!」......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患者是某院老年精神科的病人,剛做完顱內腦積水引流術后不久不能自行翻身。
為防止壓瘡發生,家屬定好鬧鐘每隔 2 小時幫患者翻身一次。該病區的護士極其盡心盡責,從初入院時的每半小時查房一次,到后來的每 1~2 小時一次,順便監督提醒家屬及時為患者翻身。
其中特意表揚了男護士小李,后半夜巡視病房發現家屬睡得很深,他都會戳戳家屬的肩膀喊家屬起來翻身。若家屬不醒,那么小李就戳肩不止,喊聲不斷,待家屬醒來,小李會幫家屬一起翻身。
文中報道的后半夜叫醒家屬起來翻身的情景使筆者想起了多年之前做夜班時的情景,確實存在有些陪護人員怎么叫都叫不醒的情形,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誰都不想從熱被窩中起來。
那時的我們,如果翻身措施未落實,發生院內壓瘡是要扣獎金的。所以,對于壓瘡高危患者,夜班護士務必把陪護人員叫醒一起協助翻身。
翻身作為一種經濟有效、操作簡便的減壓手段,2 小時定時翻身被當作壓瘡預防的護理常規在臨床上廣泛執行。在諸多臨床研究中發現,3 h 翻身與 2 h 翻身病人壓力性損傷的風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因此,在不增加病人壓瘡發生率的情況下,探尋更長間隔時間的翻身效果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下面,我們就翻身間隔時間及循證實踐要點進行討論。
翻身間隔時間的循證實踐
ICU 患者相對普通病房患者病情重,臥床時間長,且自主活動能力差,體質量偏低,因此需要定時翻身預防壓瘡的發生。
臨床工作中發現,翻身 2 h 雖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壓瘡發生率,但頻繁翻身不僅對患者的舒適度造成影響,干擾患者的休息,還可能會引起疼痛等不適,而且 2 h 的翻身時間間隔大大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
研究發現,將 ICU 患者翻身間隔時間延長至 3 h,既不會明顯增加壓瘡發生率和壓瘡程度,又能保證患者的休息和不增加護士的勞動強度,值得臨床應用。
有研究就不同的翻身間隔時間對老年壓瘡高危病人醫院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不同部位體壓水平及舒適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該研究主要采用 0.5h疊加法以降低翻身間隔過長造成的壓力性損傷,翻身間隔時間是在鬧鈴提醒下將病人翻身時間延長至 3.5h。且每次翻身步驟、方法均要按規范嚴格執行。
研究認為,臨床上通常是 8:00 交接班后查看病人皮膚狀況翻身 1 次,若按 2h間隔時間進行翻身,正好將時間卡在執行醫囑及治療的高峰期;
而 3.5 h 翻身間隔時間可避開執行醫囑及治療的高峰期時間,避免護理人員治療工作被打斷;將翻身時間延長至 3.5 h,24 h 可將翻身次數減少 7 次,有效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
研究發現,3.5 h 翻身間隔時間應用于老年壓瘡高危病人可改善其舒適度,減少每天工作量及總護理工作量,不增加壓力性損傷情況及各體位體壓水平,同時不影響每次護理工作量。
也有研究就老年壓瘡高危病人臥減壓床墊翻身間隔時間進行了循證實踐。該研究通過 Johns Hopkins 循證實踐模式的應用,證實了對于臥減壓床墊的老年壓瘡高危病人而言,相比每間隔 2 h 翻身,4 h 翻身 1 次不增加壓瘡的發生風險,而且能減少護理工作量,提高病人的滿意度。
但該循證護理實踐納入的病人例數較少,今后可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并長期監測干預效果,評價院內不良事件發生率、病人情緒和經濟學等指標;
還可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翻身策略,將預防壓瘡的最佳翻身間隔時間細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翻身標準體系,為臨床護士提供參考,以有效預防壓瘡,減輕病人痛苦,提升護理質量。
翻身時間到,這樣翻身更合理
在(點擊標題瀏覽全文)一文中,我們整理了關于翻身間隔時間及循證依據,可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所有壓瘡危險人群,都應該定時翻身。定時翻身可以減輕身體受壓部位承受壓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翻身的同時對受壓局部進行評估,盡早識別皮膚改變,配合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降低壓瘡發生風險,這遠比治療壓瘡的成本更低。
所有存在壓瘡風險或已有壓瘡的患者,只要無翻身禁忌,都應該落實定時翻身計劃。
圖源 : 作者提供
2、減壓支撐面可作為翻身的輔助手段,更換體位的頻率受患者所用支撐面的影響。使用減壓支撐面能夠改變及擴大患者承受壓力的主要部位,減少局部組織承受壓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同時高規格減壓支撐面還具有一定的微環境管理能力,能夠強化壓瘡預防效果。
如: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應使用減壓支撐面;強烈推薦使用壓力再分布床墊來預防和管理壓瘡;任何壓瘡高危患者,臥床期間都應該使用減壓設備;在任何時候,所有壓瘡患者都應該被安置在減壓支撐面上。
圖源 : 作者提供
3、決定翻身頻率要考慮患者本身所處的體位。在不同體位下患者的主要受壓部位及承受壓力大小有所不同,決定翻身時應考慮患者本身所處的體位,坐位患者相比于臥床患者受壓部位更集中,因此需要予以更頻繁的體位變換。
4、翻身頻次的確定要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目前尚無確切的翻身頻次。目前尚不清楚有效預防壓瘡的最佳翻身間隔時間。
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頻繁翻身(2~3 h)比延長翻身時間 (4~6 h) 更能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對于脊髓損傷及其他活動性下降的壓瘡高危人群,應予以特別的關注,可考慮 2 h 翻身的基礎上縮短翻身間隔時間。在決定翻身頻次時應該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翻身方案。
5、翻身間隔時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應根據評估結果不斷調整。由于患者的病情、所處的治療環境以及內外危險因素都處在不斷變化中,因此需對患者的壓瘡風險進行反復動態的評估,并在病情變化時隨時評估。
6、為壓瘡危險人群建立翻身時間卡,記錄翻身頻率及體位。建立翻身時間卡,記錄所采用的翻身頻次和體位,能夠提高護理工作的執行率,同時完善的記錄也便于及時跟蹤壓瘡進展。
圖源:作者提供
7、教會患者在規律翻身的間隙自我減壓。對于活動能力未完全喪失的臥床患者,可以教導患者及家屬正確進行「抬起減壓法」或其他合適的減壓手法。教會患者自我減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護理工作量,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
后記
綜上所述,壓瘡是護理質量的一項敏感指標,其規范化管理能夠幫助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提高護理管理的質量,規避不必要的醫療風險。
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應為壓瘡危險人群定時翻身,動態評估患者存在的壓瘡風險,同時聯合使用其它減壓措施,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翻身方案,以減少護理工作強度,提高患者舒適度以及壓瘡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佩佩. 不同翻身間隔時間在 ICU 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及改善壓瘡發生率的效果分析. 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 年 7 月上.
2. 劉夏,陳倩,等.3.5h翻身間隔時間對老年壓瘡高危病人醫院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不同部位體壓水平及舒適度的影響. 全科護理,2022,20(2).
3. 鐘玉玲,王兆霞,等. 老年壓瘡高危病人臥減壓床墊翻身間隔時間的循證實踐. 實用老年醫學,2019,33(3).
4. 林淑敏. 不同間隔時間翻身拍背預防腦出血患者壓瘡和肺部感染的效果研究. 黑龍江中醫藥,2018 年第4期.
5. 王鳳娟,方青枝,等. 長期臥氣墊床高齡病人翻身間隔時間研究. 護理研究,2018,32(22).
6. 張玉紅,蔣琪霞.壓瘡危險患者使用減壓床墊翻身頻度的 meta 分析及臨床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
大家一直在問的密押提分卷來了!?考點全?押得準?提分快!
往年收獲大量好評,提分過考!?拿證必做!聯系老師立即開通!
想一次通關?
用考試寶典
有件事麻煩您:
微信規則有變
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將“護視”公眾號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