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日,上海市出手整治“游煙”(吸煙者一邊走在路上一邊吸煙而產生的二手煙霧)的新聞引發網友關注。從3月中旬起,上海市在8個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網紅”地標場所,通過宣傳倡導、勸阻引導等方式推進室外“游煙”治理。有網友在相關新聞報道下方留言“這波操作太贊了”“建議全國推廣”。熱議和點贊折射出公眾對于遠離“游煙”的強烈愿望,以及對控煙工作的更多期待。
上海控煙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在室內公共場所、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煙后,逐步將控煙的范圍擴展至室外。該市自去年9月1日起施行《室外吸煙點設置與管理要求》,為室外吸煙點選址、設施、標識、健康提示的設置及管理提供指引;去年12月,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市愛衛辦等9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室外二手煙控制推進無煙健康環境建設的通知》,對室外排隊等候區等8類場所進行規范。如今,上海市選取“網紅”地標場所做試點,推進“游煙”治理,把控煙工作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2024年,上海市開展的一項覆蓋1萬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對“游煙”表示反感,認為“游煙”不僅危害他人健康,還存在安全隱患,影響市容環境和出行體驗。回應市民訴求,上海市向室外“游煙”說不,體現了控煙工作的精細化。
應當看到,上海市此次控煙部署并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正落實到行動上,處處體現務實的態度。比如,選定8個“網紅”地標場所作為整治“游煙”的突破口,具體化各方的工作責任,明確發揮場所管理方(如管委會、物業)及場所內各業態單位的作用,要求場所管理方做好控煙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巡查并培訓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做好勸阻和引導,由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無煙環境。
公共場所控煙難,難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可持續推進的治理模式。上海市的控煙部署體現了剛性約束與柔性引導有機結合,有助于形成煙民從“不敢吸”“不能吸”轉向“不想吸”的控煙生態,其疏堵結合、共建共治共享的控煙方式值得借鑒。
“一刀切”式的控煙往往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反倒容易增加政策落地的隱形障礙。每個城市的控煙進程不同,因地制宜地采取針對性舉措,促進控煙從他律向自律轉變,是實現控煙目標的有效保障。從這個層面來說,上海市在“網紅”地標場所治理“游煙”有示范效應。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喬寧(媒體人)
編輯:管仲瑤
校對:李詩堯
審核:秦明睿 葉龍杰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Q3GXEDS】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