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段在香港網絡平臺廣泛流傳的視頻,讓人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一個看似“老話題”——控煙。
視頻的主角并非街頭煙民,而是一群穿著校服的小學生。他們在籃球場輪流吸煙,動作嫻熟,抽完還不忘一腳踩熄煙頭。
來源:HK01
另一段視頻中,一名外籍路人試圖制止一位街頭吸煙的男孩,男孩隨即脫口而出:“No report me, sorry sir。”
一句港式英文引發網友調侃,但更多人陷入沉默。
為什么年紀尚小的孩子已經學會抽煙?這不僅關乎公共健康,更揭示出一個深層的社會隱患。
來源:新假期
控煙政策愈加嚴苛,
“第一支煙”卻離孩子更近?
從數據來看,香港的控煙成效確實顯著。自1982年《吸煙(公眾衛生)條例》實施以來,吸煙率從23.3%下降至2021年的9.5%。
禁煙區也從辦公室、餐廳擴展到公交站、排隊區、主題樂園等公共空間。
2024年,特區政府再推十項控煙措施,包括:
實施煙盒圖像警示;
禁止排隊吸煙;
禁售加味水煙;
禁煙區吸煙罰款提高至3000港幣...
來源:星島頭條
這種政策節奏與管控密度,讓香港被認為是“全球最嚴控煙城市”之一。
支持者認為,這些措施是保護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正是因為“高壓管理”,才讓香港公共空間變得更加整潔。他們強調:“吸煙者的自由不能凌駕于非吸煙者的健康。”
但也有觀點提出,當控煙制度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規訓”,我們是否已經忽略了真正需要被幫助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煙價不斷攀升,
黑市反而更旺?
近年來,香港煙草稅連續上調。2023至2025年間兩次加稅,目前,一包香煙售價近百港幣,對不少人來說已成高消費。
來源:點新聞
有人認為,提高稅率是國際公認的控煙手段,像澳大利亞就通過高稅收有效降低了煙民比例。
但另一面,高昂的價格也助長了黑市擴張。2023年,香港海關查獲私煙案件超1.1萬宗,繳獲香煙達6.5億支。低價、無監管的私煙,反而成了青少年接觸香煙的“入口”。
市場規律很簡單:東西越貴,替代渠道越活躍。一邊是愈發嚴密的控管,另一邊卻是灰色市場的蓬勃生長。
來源:HK01
最終結果,未必如政策初衷
再看那個說“Sorry sir”的小學生。他不是在挑釁規則,只是在用他能掌握的方式,對抗情緒的失控。
有人認為抽煙是“自找的后果”,但在青少年群體中,抽煙往往不是享受,而是模仿、是逃避,是試圖在成長中尋找“被看見”的方式。
來源:點新聞
香煙,在他們眼里是“成人化”的象征,是對情緒、認同、壓力的一種拙劣模仿。可這正說明,社會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替代選項。
目前,香港中小學的控煙教育多停留在“請勿吸煙”“吸煙有害健康”的口號層面,缺乏對情緒管理與心理疏導的重視,這在某些情況下,反而可能促使青少年以吸煙作為情緒出口。
如果制度只是一味禁止,而沒有教會孩子還有哪些更健康的方式可以面對情緒和壓力,那么禁令就難以真正轉化為行為改變。
控煙,
不應成為生活方式的裁決
有人支持控煙政策的持續強化,認為它代表社會文明的進步;但也有不少人開始擔心:控煙是否正在從健康策略,演變為道德裁決?
來源:HK01
有觀點就認為:
政府禁止加味水煙,理由是“可能吸引女性吸煙者”,但這一說法缺乏充分科學依據,反而帶來性別偏見。
一周吸一次水煙被視為問題,而每天飲酒卻不在限制之列,這樣的“雙標”也令人錯愕。
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不應只有禁止與罰款,更需要理解與協商。
另外,如果控煙只是“壓下去”,沒有“引上來”的路徑,那它終究只會在政策層面贏得數字,而在現實中失去人心。
目前,有不少人支持香港的控煙方向,認為越嚴越有效。但也有觀點提醒:如果不留任何空間,禁煙政策可能適得其反。
來源:星島頭條
極端的制度如果缺乏配套機制,容易激發逆反心理。
尤其在青少年中,“被禁止”的東西反而更具誘惑。孩子們未必懂健康,卻會本能地抗拒過度規訓。
成年人同樣面臨困境。公共吸煙區逐漸消失后,許多煙民只能在角落偷偷吸煙,城市空間因此變得更壓抑。吸煙行為被推向邊緣,并不會消失,只是更難監管。
因此,有人指出,政府應適度保留合法吸煙空間,如設立獨立吸煙區,避免一禁到底。
來源:星島頭條
這樣不僅有利于分流,也為煙民與非煙民建立相對和諧的共處機制。
畢竟,治理不該只有懲戒,更需溫度。控煙的目的應是減少傷害,而不是制造對立。
大家怎么看呢?評論區歡迎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