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維修場景已成為智能駕駛系統的高風險區,以往大量的智駕事故都發生在這一場景。智駕行業既往發生的事故,出現過錐形桶漏檢、漸變限速誤判、臨時標線誤識別、動態障礙物誤判等情形。
2025年,行業普遍認為高階智駕商業化將迎來關鍵拐點,技術飛速進展的同時,智駕方案也下放到更多平價車型。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安全始終是行業發展的底線。
“下一階段,安全將成為車企宣傳最重要的主題,而不再是炫技。”日前,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建議,除了要強調智能駕駛的“輔助”標簽,也需敦促車企規范對DMS(駕駛員狀態監控系統)的管理;在人機接管方面,行業也需開放“有提醒的監管”方式。
圖/視覺中國
《中國新聞周刊》:在道路維修場景下,從碰撞到接管的2—3秒窗口期前,智駕系統對工況的識別是如何一步步失效的?
朱西產:道路維修是智能駕駛最主要的邊緣場景(Corner case)之一,而大部分車企可能都尚未認真對待過這一工況。事故到最后2—3秒,幾乎已經沒有可回旋的余地了。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高速公路一路掛上了減速標牌,此前為什么沒有進行減速呢?答案在于,被算法過濾掉了。
人類司機看到限速標志,便會意識到具體是怎么回事,記憶是連續的。但大多數車企當前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神經網絡結構,前后只能關聯幾幀的信息,這好比“魚的7秒記憶”,無法像人一樣能夠把駕駛過程前后事件進行完全的關聯。對于當前階段的AI而言,還無法識別出沿途每一個標牌上數字之間的關聯性。
《中國新聞周刊》:為降低安全風險,當前的人機接管模式是否有可調整之處?
朱西產:目前車企為了“炫技”,非常注重接管率這個指標,為了減少接管率,算法過濾掉了很多風險事件。媒體測評時也是關注接管率,所以車企開發時不太愿意做接管的提醒。例如,只要構成高速公路維修路段的一個特征,智駕系統就把駕駛員喊回來,讓駕駛員接管駕駛是更合理的。當一個功能沒有充分進行測試,沒有十足把握,車企應設計合理的風險觸發條件,通過駕駛員接管確保安全,同時收集數據、改進算法,等智駕系統具備處理這些復雜場景的能力后再OTA更新,讓智駕系統去處理復雜的道路維修場景。
另外,對于NOA車型的FCW報警問題也值得商榷,FCW是危險程度TTC接近2—2.5秒時才激發“嘟嘟”叫的,對于一個專心駕駛的駕駛員,2秒左右還是具備接管能力的,但是使用NOA智能駕駛時,駕駛員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心駕駛現象,處于分心狀態的駕駛員,在高速行駛的車輛內2.5秒很難完成正確的緊急接管操作,甚至可能在“嘟嘟嘟”報警聲中做出錯誤操作,典型的是急打方向盤造成車輛失控而導致事故。
對于緊急接管的難題目前還是無解的,為了規避事故責任,全球所有車企在NOA設計時都采用“甩鍋”算法——只要由駕駛員操作,智駕系統就退出,而不管駕駛員能不能處理高速行駛車輛的危險。
對于車速高達100km/h的車輛,如果TTC只有2秒左右的話,最合理的方式,是讓車的智駕系統的緊急控制軟件來處理,在一些事故分析中我們也能得出結論,危險面前如果能夠把車輛控制在車道內并緊急制動,即便無法避免碰撞發生,至少也能做到“車毀人不亡”。
當遇到極端情況,在最后的TTC(碰撞時間)、讀秒階段,建議能有相應的法律文件或標準出臺,當大量的數據表明人類司機做緊急接管處理的危害可能更大,將這一場景授權車企去處理,通過智駕系統的緊急控制處理風險,以阻止駕駛員的錯誤接管操作。
朱西產。圖/受訪者提供
《中國新聞周刊》:還有哪些能夠增強安全性的措施建議?
朱西產:首先,要規范模糊化的表述,“智能駕駛”的本意是“智能輔助駕駛”,標注“輔助”這一屬性,而不能丟棄產品功能的本意。
其次,應強化NOA智駕系統的培訓和敦促車企規范對DMS(駕駛員狀態監控系統)的管理。例如,目前國內車企對NOA系統的激活是需要完成培訓課程后才能激活,但是國內借車現象普遍,一旦激活后沒有任何培訓的駕駛員也能使用NOA智駕。不同車企的車型安全邊界不同,如何區分不同駕駛員是否能夠安全駕駛相應的智駕車型,是一個難題,需采取措施堵上賬號共享、代激活等當前NOA培訓留下的漏洞。也應該建立駕駛行為的積分制,對不正確的駕駛行為進行扣分,按駕駛員對智駕系統安全邊界的掌握程度優化駕駛員的DMS監管。
當前,在駕駛員的培訓、DMS監管、放開有提醒的接管方面,相關行業規范仍然是空白,也沒能形成行業共識。
《中國新聞周刊》:在“智駕平權”、高階智駕下放的新階段,車企需怎樣把握功能宣傳和安全底線之間的關系?
朱西產:以往的事故也反映出,車企的“秀技式”營銷可能會帶來致命風險。車企在宣傳時,往往會使用最高配的版本進行宣傳,功能宣傳與硬件配置的匹配差異,或會引發購買其較低配置版本的車主的誤解。
因而,當監管力度不足時,車企為了控制MPI(每次人工干預平均行駛里程),降低接管率,往往也會更加追求“秀技”。
車企的產品定價可以與其功能有關,但也應與MPI相掛鉤,車企和行業需要意識到,每一次沒有提醒的接管,都存在事故隱患,低價的智駕車型,有提醒的接管率可以高一些,但是沒有提醒的接管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無論價格高低都是要嚴格控制的。無論整車的價格如何降低,安全底線是不能突破的。
《中國新聞周刊》:強調安全性后,智能駕駛行業的發展可能會暫時“降溫”嗎?
朱西產:并不然,行業的發展仍然會繼續增速。不過,隨著汽車行業對安全問題的重視,預計車企宣傳智駕的側重一定會發生改變,接下來將更加偏重于“安全”,而不是強調“無人駕駛能力”。
隨著智駕車型整車OTA開發方式的變化,車企的產品開發、快速迭代已經加速,“小步快跑”成為常態。在強調DMS監管、管住的安全后,消費者對智能輔助駕駛的購買意愿也會增強。技術快速發展推進是必然的,在智駕平權的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已經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強化智駕系統的安全監管,智能駕駛行業已迎來強調安全性規范的分水嶺。
發于2025.4.14總第118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如何守住智駕的安全底線?
記者:陳惟杉
王詩涵
編輯:閔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