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當特朗普政府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將澳大利亞這樣的傳統盟友納入征稅對象時,全球貿易格局的信任基礎再次崩塌。如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正在迅速行動,以歐盟、日本、印度等為對話對象,重新構建對抗美式霸權的多邊貿易網絡。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一語道破現實:“許多國家都看到了自由、開放和公平貿易的好處。”言外之意,美國已不再是這場全球游戲的規則守護者,而是最大的破壞者。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幌,實際上早已在肆意拆解過去幾十年西方構建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經濟秩序。在全球深度互聯的背景下,誰還能忍受一位動輒翻桌的玩家繼續主導博弈?
與其苦等特朗普回心轉意,不如主動向穩定的合作方靠攏。正因如此,澳大利亞貿易部長法瑞爾本周與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重新開啟談判,一小時的視頻會議,傳遞出的不僅是經濟訴求,更是政治姿態,“我們不再將美國視為不可替代的伙伴”。
“澳歐貿易協議”之所以重啟,不僅在于歐盟能夠成為澳大利亞新的出口增長點,更在于它象征著澳方戰略方向的調整。多邊主義再次成為地區小國的庇護傘,自由貿易不是美國專屬,更不需要華盛頓授權。在特朗普任性操弄關稅政策的今天,CPTPP、RCEP、澳歐協定、印太經濟框架……成了全球繞開美國,重建互信的備選路徑。
與此同時,新西蘭也不甘人后。總理拉克森的表態直截了當,他要通過與多國領導人密集溝通,“闡明自由貿易的重要性”。他在惠靈頓演講時更是直接拋出CPTPP和歐盟聯合反制的構想,明確表示希望通過規則主導的協定對抗美國單邊主義。這種“另起爐灶”的氣勢,不僅反映出對美國政策的不滿,更是一種“后美國時代”經濟秩序自救的體現。
美方或許并不在意來自南半球的反對聲,甚至可能認為澳新“反應過度”。但特朗普政府忽略了一個事實:國際貿易體系之所以運行良好,并非因單邊霸權的強迫執行,而在于多邊制度的共識和信任。一旦這一信任被摧毀,所謂“全球經濟領導地位”也就成為無本之木、空中樓閣。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家阿姆斯特朗指出,面對關稅的最優選項是“保持貿易開放”。這不是簡單的經濟建議,更是一種戰略選擇。在全球經濟高度不確定的當下,唯有多邊合作、貿易自由化才能帶來長期穩定。而美國的行為——從打擊中國出口、到制裁歐盟光伏產業、再到現在征稅澳大利亞農產品——正在系統性破壞這一切。
澳央行也做出了預警,指出持續的關稅戰將對企業投資和家庭消費產生“寒蟬效應”。這不是虛言。關稅一旦形成不確定性預期,就會破壞市場對長期投資回報的信心。尤其是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出口型經濟體,其增長動力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穩定。美國的任性政策不只影響了自己,更殃及池魚。
而對于新西蘭而言,其戰略姿態也越來越清晰。在即將訪問英國期間,拉克森將就貿易和地緣政治進行深入磋商,核心目的無非三點:一是脫離美國的不確定性影響,二是尋求多元化合作,三是為未來潛在的經濟沖擊構建緩沖帶。
這場“反關稅聯盟”的形成,不再是“中美對抗”的單線戰場,而正在演變為一個全球多極經濟秩序的重組過程。從亞洲的CPTPP到歐盟的戰略自主,從東南亞與印度的區域合作到中拉貿易自由化傾向,全球越來越多國家正在逐步擺脫“美國中心論”的迷思。
美國曾一度是全球貿易的倡導者、守護者和受益者,如今卻變成最大的攪局者。特朗普的“10%稅”不僅是對鋼鐵、農產品和能源的攻擊,更是對同盟關系的侮辱,對全球規則的踐踏。如果說這還是“貿易工具”,那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刺傷的不只是對手,還有朋友,還有自己。
如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出手,不僅是對特朗普政策的回應,更是小國自保、全球戰略重構的第一波浪潮。世界不再圍繞美國運轉,而是開始圍繞“可信任的制度”重新結盟。
而美國若繼續執迷不悟,把盟友逼上獨立自主的道路,那將迎來一個真正可怕的現實:昔日同盟,一個個變成“自主節點”,最后只剩下孤立的華盛頓,獨自坐在世界秩序廢墟之上,自怨自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