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開平,你一定知道姜文電影《讓子彈飛》中的“鵝城”。
因為獨特的地域風貌和文化語境,《讓子彈飛》《一代宗師》《狂飆》等知名影片,都曾將鏡頭對準開平。民國風云、武俠意境、市井氣息都在這里找到了注腳。
這是一座因“僑”而興的小城,走進開平,就像走進一部立體的華僑史,一棟棟挺拔斑駁的碉樓、獨樹一幟的“僑鄉味道”,還有那承載著無數海外游子離愁與牽絆的僑批博物館,共同塑造著僑胞們的精神原鄉。
這座隱藏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洋風寶藏小城,也悄然征服了那些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旅行體驗,轉而追尋文化縱深與個性表達的年輕靈魂。
當高鐵穿過珠三角平原,窗外掠過成片的稻田和村落,一棟棟挺拔斑駁的碉樓,如同從大地深處生長出來的巨人,突兀而又充滿力量感地闖入眼簾。它們或獨立于田野,或隱匿于村莊,以一種獨特的姿態,訴說著開平的過去與現在。
開平碉樓,絕非簡單的防御工事,而是一種融匯中西建筑藝術精髓的獨特創造。要理解它的魅力,必先將目光投向百年前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
開平碉樓 | ?視覺中國
開平人多地少,自明末清初起,無數開平人告別故土,遠赴重洋。近的去越南、緬甸、南洋群島,遠的到美國、加拿大。在幽暗的礦井深處,在漫長的鐵軌延伸線上,在橡膠熱帶種植園的烈日下,一批又一批人開平人在外辛苦淘金,積累家族根基。
出海人九死一生帶著血汗錢回到家鄉,落葉歸根。但晚清殘局,山河飄搖,“盜匪如毛,白晝行劫”、“十年九澇”的環境讓他們成了土匪的搶劫對象。為防水澇,也為了抵御土匪的入侵,僑胞只好在家園故土之上,構筑起一座座抵御風雨的堅固堡壘——碉樓。
赤坎鎮中股村司徒美堂故居 | ?視覺中國
碉樓身上,清晰地烙印著中西文化融合。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布局,是中國人骨子里的空間秩序與詩意棲居的具象,而羅馬柱、拱券、山花、穹頂等西方建筑元素,卻又突破傳統制式,大膽而和諧地躍上碉樓立面。
中國傳統的灰塑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與西方的古典柱式和彩色玻璃窗,奇妙地并置于同一空間,非但沒有絲毫捍格,反倒相得益彰,渾然天成。
中式塑像與西式建筑風格結合 | ?視覺中國
塘口鎮的立園,更將這種風格推向極致。旅美華僑謝維立,耗時十年,將他對故土的眷戀和對西方藝術的理解,都融入到這座園林之中。漫步立園,恍若時空交錯。既能感受到蘇式園林的曲徑通幽、宛轉含蓄,又能體會到西式別墅的典雅浪漫、開闊明朗。
立園碉樓 | ?視覺中國
而距離立園不遠的自力村碉樓群,則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立園優雅極致,向外釋放著意境之美。自力村則因實用功能性走向了質樸內斂,青磚壘砌的厚實墻體、狹小而高聳的窗戶、頂層的了望臺和槍眼更顯孤寂深邃,一如鄉民品格——深沉而堅韌。
自力村碉樓群 | ?視覺中國
拾級而上,但見綠油油的稻田,環抱著錯落有致的村舍,寧靜而安詳,時間在此也放緩了腳步。閉上眼,仿佛依稀還能看見那匪患猖獗的動蕩歲月,村民們在碉樓的庇護下守望相助,櫛風沐雨,轉身已是百年。
若說碉樓是開平文化融合的凝固地標,那么開平美食,便是文化融合跳躍于舌尖的味覺密碼。開平的飲食文化,深深扎根于嶺南飲食豐沃的傳統土壤,又大膽地伸出枝蔓,汲取來自世界各地迥異的風味養分,最終孕育出獨樹一幟,令人回味無窮的“僑鄉味道”。
江門小吃 | ?視覺中國
開平早茶,既有粵式早茶的精致豐富,又融入僑鄉的獨特風味。
你可以在豐澤園這樣的傳統粵式茶樓,慢條斯理品味經典味道。蒸汽氤氳,人聲鼎沸,傳統的粵式點心香氣與茶香交織。蝦餃、燒賣、叉燒包、鳳爪琳瑯滿目。
若想嘗鮮求新,邑品雅宴則是不錯的選擇,葡式蛋撻、芝士焗番薯這些別具西式風味的點心,也備受食客追捧。再搭配咖啡、奶茶、檸檬茶,更讓開平的早茶,平添了幾分摩登的國際范兒。
傳統廣式早茶 | ?視覺中國
即便只是隨意走進街邊毫不起眼的“老破小”早餐店,你也能驚喜地發現“融合”的曼妙蹤跡。
熱氣騰騰的傳統腸粉、粥品、油條,依舊是開平人經久不衰的早餐“老三樣”,而一些緊隨時代潮流的“網紅”點心,如爆漿榴蓮酥、臟臟包,也悄然擠進餐牌一角。
信手拈來一杯咖啡,佐以一份地道的艇仔粥,不經意間,一頓中西混搭的創意早餐,便躍然于眼前,成為開平人隨性灑脫的日常選擇。
西式點心出現在餐桌上也并不奇怪 | ?視覺中國
開平人對食材的開放態度,也體現在日常的餐桌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贈予了開平豐富的物產資源。潭江水系的滋養,孕育了優質大米和鮮美河鮮;亞熱帶氣候則帶來了品種繁多的瓜果蔬菜。
早年下南洋的華僑,不僅帶回了財富,也帶回了各種“洋貨”:咖啡豆、可可粉、黃油、芝士、香料……這些原本遙不可及的舶來品,與本土食材巧妙融合,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味火花。
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式小吃 | ?視覺中國
黃鱔飯,是開平人餐桌的靈魂。一勺興華黃鱔飯入口,粒粒米飯飽含黃鱔鮮湯,油潤透亮,香氣撲鼻。而在一些開平餐廳,黃鱔飯則會融入西式燴飯技法,黃油煎香黃鱔后,與米飯一同燴制,軟糯鮮美之余,多了一份黃油脂香和西式燴飯的豐富口感。
成利隆黃鱔臘腸煲仔則是另一種驚喜。黃鱔的鮮嫩,臘腸的脂香,咸蛋黃的沙糯,在砂鍋中交融,“滋滋”聲響,吃出蕩氣回腸。
黃鱔煲仔飯 | ?視覺中國
開平人還尤其擅長運用各種香料,為尋常的菜肴注入靈魂。胡椒的辛辣、咖喱的濃郁、香茅的清新、羅勒的奔放......通過巧妙的搭配綻放出不一樣的開平至味。
在樸實無華的“豆腐角”中,開平人巧妙加入少許咖喱粉或胡椒粉,香辣風味瞬間蹦出,平凡食材煥發別樣生機。傳統粵菜“燜鵝”,到了開平人手中,也演變出加入香茅或羅勒的創新版本,濃郁的醬香味之中,平添了一絲清新怡人的異國香氣。
臘味豆腐角 | ?視覺中國
地道而包容,成就了開平美食的獨一無二。讓其在眾多嶺南菜系之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來開平,不妨放慢尋味的腳步,尋覓一處樸實的小餐館,在美食的香氣中,等整個世界都慢了下來,體味內心的某種寧靜。
在開平,如果鋼筋水泥澆筑的碉樓是凝固的時光,舌尖眷戀的美食是鮮活的日常,而“僑批”兩個字,卻像是這座城市血脈中汩汩流淌的暖流,溫熱,綿長,承載著一個世紀的離愁與牽絆。
閩南語中的“信”稱為“批”。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通過各種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華僑將大量僑匯從異國他鄉寄回祖國,用以補貼家用以及溝通情感。
僑批文物|?視覺中國
僑批還有一個更雋永的名字,喚作“銀信”,一字千金,一封僑批,便是“信”與“銀”的交融。銀信,可能是錢,也可能是托人帶回來的一個木盆,一盒紅氈或者糖果。
“有僑才有批”,僑批的大規模盛行于19世紀中葉,彼時中國內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嶺南大地民生困頓,滿目瘡痍。海外與故土相隔成千上萬里,于是僑批便成為了那根連接游子與故土的唯一情感紐帶。薄薄紙頁之上,既是游子對故土親人的問候,亦是支撐著無數家庭生計的真金白銀。
西式裝修設計配上中式壁畫 | ?視覺中國
借由遍布城鄉的僑批局和僑批館,僑批構建起一套獨具特色的民間通信與金融系統,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前,僅潮汕地區,就有近半數人口的生活仰賴海外僑胞寄回的僑批款,在一些偏遠鄉村,這個比例甚至高達七八成。
潮汕地區至今仍保存著十幾萬份僑批,開平博物館也有著三千份僑批藏品。每一份泛黃的紙頁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命運軌跡,一百多年光陰流轉,近十萬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躍然紙上。
泛黃殘破的僑批賬單 | ?視覺中國
1926年,一封來自美國的僑批,帶著華僑方潤文的牽掛,飛抵開平。除了對家人的平安問候,也詳細交代了一萬銀元匯款的用途——建一座堅固的碉樓,守護家園。
方潤文雖身處異國,卻對家鄉的建樓事宜,事無巨細,親力親為。“這一萬元要用來建樓……樓高要建到五層”,“要買門鎖、螺絲,還要買柚木板”,甚至考慮到柚木板數量龐大,他還特意強調“柚木板數量多,要請大船去裝,不要請小船”,唯恐在運輸環節出現任何閃失。
汕頭博物館保存的僑批家書 | ?視覺中國
五層樓,在當時的開平稱得上氣派非常。山多地少,當地人無工可做,這一萬銀元不僅撐得起方家的氣派,也成了當地工人的賺錢來路。這筆匯款,最終在開平人的共同勞作下成就了今天依然屹立在田野間的自力村銘石樓。
在早期的開平,像方潤文這樣的的故事很多,僑批催生了繁華的圩鎮,為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寶貴的資金。
自力村銘石樓| ?視覺中國
除了交流親情與支撐家鄉經濟發展之外,僑批中也蘊含著華人華僑們赤誠的愛國之心。1922年,一位名叫宗康的華僑寄出了一封家書,信中,他向家鄉親人提及了美洲華僑為北伐戰爭籌餉之事。
抗戰時期,民族存亡之際。傳回國內的僑批,更是常常印著“抗日救國”"勿忘國恥”等紅色字樣,“如我國決定與日本死戰,我則決意返國從軍,以盡一國民之職也。”“目前報國刻不容緩,況且將士受傷,亟待救濟,前方士兵寒冷,宜用棉衣抵暖,千祈將祝壽之款節儉,捐為救國之用。”
大量僑批上注明“請購救國公債”或捐獻出來,為戰爭中的祖國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他們或許身處遠離戰火的海外,但拳拳愛國之心,卻從未片刻停歇。
銘石樓內部有方潤文和三位妻子的照片 | ?視覺中國
在波瀾壯闊的家國情懷以及宏大敘事之下,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同樣有著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他們在時代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呵護著心中那份對美好情感的向往與追求。
家國情懷寄尺素 | ?視覺中國
1931年,一封不知姓名的心形情信,則如一縷清風,拂開了歷史的塵埃。信的開頭,寫信人稱呼對方“瓊妹妹”,語氣溫柔而親昵。
信中,寫信人坦誠而又熱烈地表達了收到瓊妹妹照片后的心情,一句“狂了、癡了、癲了”,寥寥數字,已足以讓人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異地之戀,是何等的熱烈奔放。這封心形情信,是千千萬萬華僑情感生活的一個動人縮影。
心形情信 | ?開平塘口
僑批,不是靜默的文物,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更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它讓我們穿越時空,真正觸碰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人性的光輝,以及在時代洪流中,那份永不磨滅的執著與堅守。
赤坎華僑古鎮 | ?視覺中國
漂洋過海的世代足跡,最終都回到了開平,在歲月的流淌中溫柔沉淀,化作如今這幅生動而真實的畫卷。
我始終在回味,那撲面而來的鄉音俚曲與咖啡香氣,傳統祠堂的鞭炮與西洋碉樓的風鈴,地道的開平瀨粉與遠涉重洋而來的食材……陽光正好,不如啟程去開平,聽風吹過麥田,送來跨越山海的牽絆。
編輯/Tasia
文/Roye
圖/見文中標注
長期征稿
后臺私信“投稿”獲取聯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