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行業已分裂為兩個世界。中國正在全速駛向未來,而西方則還在固守過去。
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比亞迪推出了一套可在五分鐘內增加470公里續航里程的充電系統。小米汽車則推出了一款豪華SUV,其性能、配置和價格均超越西方的電動和內燃機車型。相比之下,歐洲卻還在削減電動汽車的購車補貼,并通過降低減排目標來回應行業游說。特朗普政府也準備在美國采取同樣的行動。
比亞迪全新的充電技術是在宣布其所有車型(包括經濟型轎車)均配備“天神之眼”自動駕駛系統之后推出的。遠程泊車和自動超車等功能曾經是豪華電動汽車的專屬,如今正成為中國汽車的標配。小米SU7的價格和性能優勢不僅超越了電動汽車,也超越了燃油汽車,而且這并非個例。2023年,在中國逐步取消電動汽車消費者補貼的第二年,中國銷售的電動汽車中超過60%的價格就已經低于燃油汽車。
中國汽車制造商由此解決了電動汽車面臨的兩大挑戰:與燃油汽車的成本持平以及駕駛員的里程焦慮。電動汽車的駕駛體驗也更安靜,加速更快,并且配備了比燃油汽車更多的高科技配置。因此,中國電動汽車不僅在競爭中勝過西方電動汽車,也在競爭中勝過燃油汽車。
關稅可以將中國競爭對手擋在西方品牌的本土市場之外,但如果汽車制造商利用這種緩和來抵制變革而不是加速電氣化進程,它們將繼續失去全球市場份額。2023年,泰國的電動汽車注冊量同比增長了三倍多,巴西的電動汽車注冊量增長了近兩倍,這兩個市場的轉型主要是由中國品牌推動的。
電氣化并非最終目標,而是更先進的出行和自動化技術的基礎。中國汽車制造商深諳此道,西方制造商卻是視而不見。
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方面,中美之間也在較量。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已經在美國幾個主要城市運營無人駕駛Waymo汽車,特斯拉去年推出了CyberCab,它配備了翼狀車門,沒有踏板和方向盤。但中國擁有更多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城市,道路上行駛的車型也更多。歐洲和大多數西方傳統汽車制造商幾乎都未能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擴張和技術精進也加速了電池、快速充電、3D 地圖、智能互聯和人工智能自動化等一系列技術的創新和成本降低。
技術進步可以疊加,技術衰退也可能疊加。當前西方國家已經失去了電子制造業,現在也面臨著失去汽車制造業的風險。
然而西方國家現在依舊選擇“固步自封”,放慢電氣化的步伐。而這一次,風險更高。他們不僅危及汽車行業的競爭力,也危及整個制造和創新生態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